第七十四章 解开心结

    第七十四章 解开心结 (第2/3页)

定能够攻克长安,救出天子与朝廷诸公。”

    “是。”

    陈暮点点头:“如果你跟他们一样去长安,确实有机会攻克长安。但你别忘记,长安的守军主力可不是董卓的那点兵力,而是徐荣。如果不是你把徐荣引走,曹操他们也不一定能打下长安来。”

    “这......”

    刘备略微沉默片刻,忽然苦笑道:“四弟,你别安慰我了,不管是从兵力还是实力上来说,我们都要强过董贼,如果我们七万大军一起努力,董贼如何守得住长安?”

    陈暮微笑道:“可大哥却忽略了一件事情,如果董贼到山穷水尽之时,用天子与满朝诸公逼迫你们,到那个时候,你们又该如何自处?”

    刘备就不说话了。

    实际上他退兵的真正因素,除了粮草不济,百姓困境以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害怕真地打到长安时,刘辩有危险。

    要知道董卓可是两次废帝,连陈留王这个曾经做过几个月皇帝的都被他谋害,还有什么他做不出来?

    正是这一点,让刘备感觉到惧怕,感觉到恐惧,并且多方顾虑,开始变得跟袁绍一样。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年轻时候的袁绍为什么雄才大略,到中年以后,特别是官渡之战后,反而变得顾虑重重。

    家大业大,想的问题也多了,反而没有了年轻时候那种赤脚不怕穿鞋的拼搏尽头。

    包括曹操孙权也是这样。

    曹操赤壁之战后,就再也没有发动过大规模统一战争,一边忙着搞内斗,清理掉忠于汉献帝的遗老遗少,为儿子上位铺路。一边平定凉州,稳固边境局势,时不时敲打敲打孙权,几乎是默认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则是在逍遥津之后,被魏国吓破了胆子,不仅接受了曹丕册封的“吴王”,还只敢偷袭盟友蜀国,导致蜀国倾家荡产伐吴,错失了最后攻打魏国的机会。

    综合来看,似乎也只有刘备没有犯过这种错误。

    但那是因为他早年不得势,晚年得势之后,为关羽报仇攻打吴国失败后又很快病死了。

    如果他不病死,也许也会变得更袁绍曹操孙权他们一样,再无进取之心。

    一场大败,足够改变一位雄主的雄心壮志。

    刘备还没开始打,反倒就因为瞻前顾后,变得意志消沉。结果被徐荣追击之后,带着百姓与饥饿的士兵艰难作战,又逢大败,自然变成了眼下这般情况。

    陈暮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否定老大哥这次错误认知的同时,依旧要给他肯定的意见,不然越打击,就越消沉。

    “大哥,至少你现在,是认识到了错误。”

    陈暮想着言辞,斟酌着用句,缓缓说道:“瞻前顾后,确实不应当。田元皓之言,乃是老成之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到时候不仅长安周边的百姓有粮草可以急救,就连天子,亦不是没有机会周旋,可惜大哥太急,没有听取。”

    刘备头侧了过去,用手掩着自己的脸,表示没有脸去面对田丰。

    陈暮又道:“不过曹操的计策,也不失为一条险中求胜的好计。长安的战局我已经听二哥三哥说过,董卓前狼后虎,群敌环伺,兵力确实严重不足,直奔长安,则最少有五成机会打下。大哥此时后悔,一则辜负朝廷诸公寄予你的厚望,二则辜负曹校尉孙太守等人的信任,实则懦夫尔。”

    “别说了,四弟。”

    刘备被说得面红耳赤,精神头反倒好了很多,掩面求饶道:“再说下去,我就颜面扫地,再也没脸见人了。”

    “大哥,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间,要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呀。”

    陈暮叹息道:“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你虽心怀百姓,但只有打下长安,才能救更多的百姓。这个道理我相信你应该懂,怎么能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呢。”

    “一时糊涂,一时糊涂......”

    刘备更加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