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授天书

    第三十九章 授天书 (第2/3页)

吗?”

    “这......”

    姚博想了想,过了一会儿才道:“第十。”

    正常人谁记这个呀。

    “倒数呢?”

    “倒数?”

    姚博又想了想,人定,黄昏,日入,顿时睁大眼睛:“第三!”

    “正是。”

    诸葛亮检查身上没什么问题之后,这才往门口走去。

    “可是这也太牵强了吧。”

    姚博对着门口喊:“就凭这个吗?”

    “那你再想想,陈师常住的西山别苑是第几个山头就明白了。”

    诸葛亮摆摆手,径直出了门。

    西山别苑在第几个山头?

    姚博稍稍思索,顿时目光骇然。

    第三个!

    .......

    .......

    陈暮这个时候就在西山别苑。

    这个地方就是当初曹操来青州时住的地方,也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地方。

    原本是打算做四兄弟在泰山上的一处避暑之处,但刘备经常不在临淄,关羽在洛阳,张飞在前线,因此此地大多数时候,只有陈暮在住。

    毕竟偶尔在学宫教书晚了,或者想带着老婆来泰山上清净清净,享受一下夫妻二人世界,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

    日入时分,差不多是晚上5-7点,学宫是在5点钟准时下课,古代没有电,5-6点钟天就会黑,因此读书时间,往往都是早晨5点上课,到下午5点就放学了。

    天边处于将夜未暗的阶段,世界灰蒙蒙的,东方已经隐隐能看到半露出的一颗小玉盘,西方的天际火红的太阳还未完全落下,绚烂的火烧云晚霞千里,预示着明天会是一个不错的好天气。

    三刻时分,也就是晚上6点钟,诸葛亮准时来到了位于泰山山脚下,一处不到二三十丈高的小山坡上,这个被称为西山的小山头,如果从学宫由南往北数,正好是第三个山头。

    西山别苑大门紧闭,里面也丝毫看不到有人的样子。但诸葛亮却是挺胸抬头地走到门口,捏住朱门铜环,缓缓地敲击了三下,声音清晰可闻,在山中发出脆响。

    “谁呀。”

    门内传出一个声音。

    诸葛亮高声道:“学生诸葛亮来拜访陈师。”

    过了片刻,大门打开,一个侍从探出头,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笑了笑,就让他进来。

    见到侍从这样的举动,诸葛亮心中顿时就有了底,微笑着跨步入门。

    “跟我来吧。”

    侍从带着诸葛亮往里走,穿过前院,就抵达了中庭。

    中庭后面是暖阁,门开着,几名侍从在屋外站岗,不远处的林间、假山后、竹影中似乎有簌簌响动。

    诸葛亮不知道怕死的陈暮除了只会带几个武艺较好的近卫以外,身边还会跟着不少司卫,此时此刻,至少有十把手弩是处于上弦状态,只是没有对准他而已。

    当他从中庭步入暖阁,再从暖阁外屋厅堂被带进里屋书房的时候,正看到房间内已经点了火烛,窗户打开着,屋外便是煮酒论英雄的后园。

    陈暮坐在椅子上看书,身前是书桌,在书桌两侧则是两个很大的书柜,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用左伯纸刊印出来的书籍。

    “陈师!”

    诸葛亮轻步走进去,缓缓拱手行礼。

    陈暮似乎此时才发觉有人进来了,见到诸葛亮,立即故作不解道:“是阿亮呀,怎么忽然来此,是有何事吗?”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师君相召,不敢不来。”

    “哦?”

    陈暮装作纳闷问道:“我何时召过你呀。”

    诸葛亮又一拱手:“师君白日在亮额头敲了三记,岂不是因为当时人多,有些话不便入耳,便才告诉亮,日入三刻,西山别苑相见吗?”

    “哈哈哈哈。”

    陈暮顿时笑了起来,摆摆手示意他起身,高兴地道:“你倒是有心了。”

    诸葛亮起身,问道:“不知师君相召,是有何事?”

    陈暮沉吟道:“你白日说,袁绍若是废帝,乃取死之道,这是何解呀?”

    诸葛亮笑道:“师君应该明白。”

    陈暮眼睛盯着他,过了许久,才感叹道:“你是我见过得最好的学生呀。”

    “亮不过是得师君点拨而已。”

    诸葛亮谦虚地道。

    “很好。”

    陈暮站起身,转身从书架的缝隙间,取出几本单薄的小册子出来,拿在手中,过了片刻又回头对诸葛亮道:“见到你如此出色,我也就放心了,阿亮,我问你一件事。”

    “师君请说。”

    诸葛亮依旧那么温文尔雅,即便只是十五岁的年纪,却仿佛饱经风霜那般从容不迫。

    然而陈暮下一句话,却瞬间像是撩拨到了他的心弦,让他原本平静如湖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陈暮问他:“你喜欢阿凤吗?”

    “啊?”

    诸葛亮一时间方寸大乱,不知该如何回答,紧张地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略微有些不知所措。

    他万万没想到陈暮居然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

    陈暮忽然笑了起来,轻声说道:“阿亮,你应该也知道,我妹阿凤早在前年就已经及笄,提亲之人踏破了门槛,甚至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