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张燕

    第一百二十一章 张燕 (第2/3页)

我遭到宗族遗弃,被关将军俘虏,幸得青州军仁义,没有将我处死,捡回一条命。”

    “再造之恩,没齿难忘,因而我现在唯关将军马首是瞻,奉洛阳朝廷为主。我们当年起义,就是为了反抗朝廷苛政。可如今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皆已作古,再想举起黄巾义旗千难万难。且大汉天地早就已经改变,再想着覆灭朝廷,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番话以管亥的头脑当然说不出来,这一趟除了管亥以外,陈暮还派了一名说客,此人正是管亥带来的那名副将,他认为应该先让管亥探一探张燕的口风,看他是不是真的愿意投降于朝廷,听命于洛阳天子,这才教管亥话术。

    张燕听后,感慨一番,说道:“是啊,想当年我等跟随天公将军,一晃多年过去。连皇帝都死了几个,大汉天下早就变天了,到处都是不服王化的诸侯想要颠覆朝廷,又何时还能够轮到我们?”

    管亥就又道:“当今天子伯安公,乃海内知名大贤,素来以仁义著称于世。他做天子,乃众望所归也。我等都是贱民出身,原本都是犯上作乱,造反的罪名,今得朝廷宽恕,已经是开恩。正所谓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朝廷既已免除我等罪孽,切不能以怨报德才行。”

    从管亥进门,到现在的话语内容总结。其实就是张角的黄巾起义已经失败,而且朝廷已经换了皇帝,免除了苛政,他们这些人就不应该再继续造反。何况他们本身还是有罪之身,蒙朝廷法外开恩,就应该感恩戴德,不能恩将仇报的意思。

    张燕明白他的意思,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立即满口答应效忠朝廷,但不知为何,脸色却十分犹豫,一时迟疑,让管亥身边的那名说客瞧出端倪,因而忽然出声说道:“难道张将军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成?”

    “额......”

    张燕一时被问住,噎了一会儿,才左顾而又言他,对那说客道:“这位是?”

    “在下许硕,为光禄丞,朝廷派我去军中督查粮草、武器、铠甲,此番管将军来此,我一同随行。”

    许硕笑着应道。

    许硕早年是青州一个小宗族人,因为读过书,应征到关羽军中为主簿。后来在关羽讨伐青州宗贼流寇黄巾之时,多有出力,劝降过许多黄巾,立有功劳。

    因此节节高升,成为光禄勋下面的属官。

    之前说过,光禄勋其实是管军队出征时的武器装备,所以刘关张陈最初的好友赵琳,就是光禄勋下面的属官,被上面派到北军中管理这些器械。陈暮结交赵琳,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军队能够换上最好的武器装备。

    许硕一直是在关羽军中,功劳不少,因此朝廷征辟他为光禄丞。这样有个好处就在于军中所有武器装备粮草方面的事情,就由关羽一手遮天,也算是朝廷对关羽的一种信任体现。

    张燕说道:“原来是光禄丞,我倒不是有难言之隐,袁绍常年对我用兵,让我损失惨重,我与他血海深仇,只是袁绍势大,对我盯防颇严,恐难有所作为。”

    许硕就说道:“我知道将军在担忧什么,你害怕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袁绍赢是吗?”

    张燕脸色就更加尴尬。

    历史上他敢于出兵十万帮助公孙瓒,是因为当时袁绍也不强大,而且袁绍和吕布曾经攻打过他,导致他伤亡惨重,因此他必须报这个仇。

    但等到袁绍消灭公孙瓒,在冀州彻底站稳脚跟,实力发展起来后,就已经不是张燕能够得罪起的。

    因而在这一段时间,张燕只能龟缩起来,根本不敢再出去招惹袁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曹操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且袁绍病死之后,他才确定中原霸主是谁,然后就果断投奔曹操。

    一系列的举动,显然证明张燕确实是个墙头草。

    不过他也没办法,毕竟带着几十万人躲在袁绍的身边。即便他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跟随他的这几十万人口考虑,一旦袁绍取得胜利,对于张燕和他的部众来说,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灾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