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辘轳车

    第一百四十九章 辘轳车 (第2/3页)

    驻扎在此地的袁军马上向邺城的袁谭汇报,袁谭得知消息后,让逢纪镇守在邺城,然后召集麾下谋士辛评,武将汪昭、岑璧、彭安等人,亲自领兵两万人过来支援。

    两万大军,加上本地驻守的一万多士兵,以及西北面九侯城数千,武城数千,内黄繁阳一带万余人马,总兵力达五万之众。

    这只是洹水北岸附近的兵力,邺城还有两万人,再算上安阳城内不到四万的颜良文丑部,以及其余各县城、乡亭驻兵,魏郡总共兵力差不多是在十二万左右,光安阳前线一带,就聚集了十万人马,冀州这次也是倾巢而出,拿出了全部家当。

    事实上二十多万的军队,差不多也就是冀州的整个家底。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十三万人全军覆没,高览张郃带几万人投降曹操,八万人被坑杀。而袁绍一死,袁氏三子每人各分家产,各有数万精兵,可见袁氏底蕴之厚。

    曹操平定河北,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攻下。而刘备攻打袁绍,陈暮可不敢再去赌一次官渡之战,因此只能当面锣,对面鼓,与袁氏二十多万大军开展正面交锋,不管是洛阳还是幽州亦或者青州,压力都不小。

    不过他的三面包夹的大战略显然是奏效的,袁绍分兵严重,虽然每一面方向都有碾压兵力。可在每次在正面接触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其实都差不多,就是因为袁绍的兵力被陈暮设计太分散导致。

    这个时候洛阳军在河内的总兵力也达到六万人,仅仅比袁军前线的十万兵马少一些,且由于黑山军的补充,再训练数月,将会又有几万精锐补充,双方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减。

    袁谭当然不知道洛阳的实力正在壮大,当他带着大军过来之后,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洹水四溢,即便是十多里外也遭受了水灾,军营被迫搬迁到了一处地势比较高的地方,越靠近安阳,水就越深,离洹水最近的区域,甚至水已经漫过了腰部。

    过去查看的斥候只敢在洹水北岸约二里外的一处高坡上远眺城池,看到城楼上空荡荡的,没有人也没动静,只有旗帜在上分飘荡。

    因为离得太远,斥候也看不清楚城内具体情况,只能回来如实禀报情况。

    虽然城内情况探察不到,但袁谭却是知道安阳城池里面的存粮只有三个月,即便省着点吃,也绝对撑不了四个月。

    所以在十二月初,他就积极在寻求办法与城内进行联系。

    可惜水势浩大,波浪滔天,普通的船只根本无法过去,即便可以用大船,也因为滚滚河流而难以逾越,每次行驶,最后都只能被冲去下游。

    最后还是辛评想了一个主意,用一条大船,从洹水北岸,安阳城的斜对面开始渡河。

    由于洪水咆哮,船只往对岸行驶的时候,就会斜着被水往下方靠拢。等到差不多划过岸的时候,位置应该就会刚好到安阳城下。

    这是一道简单的物理题,如果能够得知水流速度,应该能很快算到从什么位置开船可以刚好抵达河对岸的城市。

    但你在汉末时期想找一名物理学家,那还不如在你的银行卡余额里找找有没有几千块来得实在。

    因此袁谭只能一遍一遍地实验。

    最后足足实验了好几天,在搭上了两条大船以及数十名士兵之后,他才终于成功让一条大船穿过了滚滚波涛的洹水,让船只驶入了城外的护城河。

    安阳并非是在洹水边上,它的北面距离洹水有那么半里距离,然后从洹水挖掘了一条水渠,自北面引流,环绕城池。

    正常情况下,大船可以在涨洪水的洹水上行驶,但周围被水淹没的地表因为地势高低问题,水位最深也不过是到人的肩膀,最浅处只漫过人的脚踝,船只根本不可能过去。

    也就是这条护城河帮忙,好歹让这条大船靠近了城池。

    就看到这条大船在河面飘飘荡荡,身后还系着数十根小儿手臂粗细的麻绳,在波涛中上下起伏,跌跌撞撞地进入了护城河里,总算是没有被大水冲往下游。

    但因为船上的水手经验不丰富,导致船只没有及时减速,在船上众人惊恐的眼神中,一头撞在了城墙上。

    冀州造船术跟青州肯定没法比,或者说,整个大汉最精良的造船术以及船员水手基本都聚集在青州、荆州以及江东一带。

    不过造船术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很发达,周武王伐商的时候,就用了47艘大船从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