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一触即发

    第二百零八章 一触即发 (第2/3页)

能测绘出大概位置以及标注地形,但相比于以前汉朝那种粗狂的舆图方式,已经好了百倍不止,至少能够通过这些地图,来进行军事行动安排。

    “大哥请看,袁绍军如今囤积于界桥,他们的打算肯定是安营于清水以西,在河对岸以逸待劳,等我们进攻。那么我们的驻扎地,就大概是在界桥以东,此地为临西乡,离界桥大概约五十余里。”

    陈暮指着临西一带说道:“甘陵离此地也是五十余里,如果我们把三分之一的粮草囤积于临西,每日从临西运往大营,就能保证我们两个月的粮草消耗,另外三分之一的粮草,则囤积于甘陵,这样就能防止敌人对临西偷袭。”

    刘备目光在地图上梭巡,点点头说道:“这么弄麻烦是麻烦了些,但确实很安全,狡兔三窟的道理,我也懂。那最后三分之一的粮草,四弟是打算安置在何处?”

    “贝丘以及东武阳各放一些,再在东赵、下堡、尖冢等乡构建粮仓。”

    陈暮在临西乡周边几个乡指点了一番:“兵法有云,用兵之道,就在于虚实之间。粮草是重中之重,一旦粮仓出了问题,则整个大军满盘皆输。这些地方的粮仓只放少量粮草,或可引袁军来偷袭,或可作为备用仓储,行军打仗嘛,谨慎一些总没错。”

    曹操有七十二疑冢,陈暮也多做几个假粮仓。这些粮仓也不是全部没有粮草,只是放得不多,主要粮草集中还是在临西以及甘陵,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粮草陆陆续续运达,他们的存粮会越来越多,足够支撑数年大战。

    多造几座粮仓绝对不是坏事,袁绍的失败就在于他把所有的粮草全部丢在乌巢。一把火烧个精光,连备用粮草都没有,十几万袁军,要么原地投降,要么四散逃跑,直接兵败如山倒。

    像陈暮这样在方圆数十公里内多建造几处粮仓的话,就绝对不会出现大军因为缺粮而崩溃的问题,哪怕袁军偷袭了一处粮仓,还有其它好几处。

    刘备听了连连点头,信四弟的话总是没错的,现在的情况就是,大军开始往外铺,触手要向界桥方向延伸出去。

    沮授接着说道:“还有营寨地址也得好好考虑,据我所知,界桥附近地势平坦,但河岸有不少高矮低坡,我们就得考虑在河岸附近建造楼橹,打造投石车和床弩,以掩护步兵攻桥,袁军如果从下游广川一带渡河南下进攻我们侧翼,很有可能因为地势问题而看不到他们。”

    “那周围就得布置大量的警戒岗哨和暗桩堡垒。”

    荀攸说道。

    “还有南面的清渊方向,清渊县还在袁军手上,如果袁军从魏桥过河,我们就得防止从清渊方向来的敌人。”

    田丰沉吟道:“我的意见是先取了清渊,再配合水军南下馆陶元城,将清河以东全部掌控在我们手中,再作势要渡魏桥进攻斥丘,这样也是顺应了子归的声东击西之计。”

    “嗯。”

    陈暮赞同道:“这些地方确实应该要到我们手中,不然的话,袁军可以随时偷袭我们的侧翼,不得不防。”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却得重视。

    整个大会战的战略目标肯定是将袁军彻底歼灭,但如何歼灭,就是一个难题。

    官渡之战当中,曹操亲自带五千人马渡河,绕开袁军主力,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袁军大后方,将乌巢烧了个干干净净,就是战术和细节做得稀碎导致。

    虽然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有内鬼许攸,提供了袁军的内部口令,让曹操可以渡河当着无数岗哨守卫的面跑到乌巢去。

    但不可否认的是,袁军执行力和警惕性的低下以及军队效率的僵化也是袁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袁军口令每日一变,如果在明哨之外再布置一些暗哨,如果把官渡河周围数十公里内的河边布置一些探马斥候,哪怕曹军穿着袁军的衣服,有袁军的口令,从河对岸过来,总归会引起怀疑。

    所以说,战争规模越大,细节就更加重要,不容忽视。像田丰说的,如果刘备军不把清河以东全部拿下,袁军完全可能从它处过河,然后配合主力奇袭刘备军侧翼。

    就好像打团一样,敌人从龙坑后面绕道你的身后奇袭,一个大招就有可能将你的后排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