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

    第二百二十章 意外 (第2/3页)

浑然不知道,在距离他大概十六米处的一颗树下,一支箭头悄然伸出。

    “嗖!”

    微不可查的破风之声被滔滔不绝的清水水流声掩盖,箭支如闪电般划过夜空,射入那士兵后颈,此人只觉得后颈一麻,眼前一黑,便一头栽倒下去,悄无声息地死去。

    紧接着便是第二个,那人倚靠在桥头石柱边上打盹,羽箭依旧是毫无声响地撕裂虚空,射入了他的喉咙,在睡梦当中,死得无声无息。

    太史慈箭术精湛,而且专挑人的脖子,每一箭都静谧无声。

    很多人都听说过,弓箭威力堪比子弹,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识。

    子弹光一个空腔效应就比弓箭强了十倍不止,更何况双方射速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弓箭和枪械比起来,威力差得远。

    正因为如此,在古代远距离射杀当中,才更考验弓手的技术水平。

    正常来说,一箭射中人的五脏六腑,都能够致命。

    然而这里还有个冷知识,那就是射击内脏,不管是用枪还是用弓箭,都不会立即致人死亡。

    哪怕是心脏被射穿,人也会有约30秒的时间处于清醒状态,随后因大脑缺氧陷入昏迷,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是可以进行呼救的。

    而射中颈部就不同,咽喉是人的发声处,如果一箭射穿脖子,因为喉咙被箭支贯穿,导致你根本无法发出声音。

    同时脖子又全是往大脑供血的血管,被弓箭射穿之后,大脑会进入缺氧状态,很快便让人陷入昏迷。

    如此一来,只要没有人亲眼见到人被箭支射死,就完全不用担心暴露的问题。

    太史慈也很聪明,专挑落单的下手。

    突袭变成了暗杀潜行游戏,周围的守军在此时仿佛成了一个个小聋瞎,完全没有意识到死神将至。

    不要以为这种事情不现实。

    历史上太史慈就曾经一箭将城楼上的敌人手掌射穿,把人钉在了城楼上。

    还有甘宁百骑劫曹营,就是先用弓箭手把曹营营寨门口上方瞭望塔的守卫射死,然后再派人挪开鹿角拒马,最后冲入曹营四处砍杀。

    另外唐代诗人卢纶,曾经做《塞下曲》,诗中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里面就描写了一副将军夜晚闻声挽弓射箭的场景。

    从这一点上来看,高明的弓箭手要想在黑夜之中暗杀敌人,不算一件困难的事情,区别只是在于,能否因地制宜,不让射死的人发出一点声音。

    而今日不管是天色还是季节对于太史慈和黄忠来说都是最好的时候。

    天色因为乌云遮蔽的陷入一片黑暗,除了桥头和营门口的篝火以外,整个世界都陷入了一片昏暗,能见度极低。

    再加上江面上升起的薄雾,周围滔滔不绝的江水,以及窸窸窣窣的虫鸣,从视野到声音,都给这场暗杀提供了必要且充分的条件。

    在杀掉第四个人的时候,太史慈总算是遇到了一些困难,因为另外两个人坐在一起正聊天。

    他们说着说着,忽然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周围太安静了。

    一个去河边上厕所现在还没回来,一个倚靠在不远处的桥柱旁一动不动,另外两个一个在离他们约三米左右的桥边睡觉,还一个去找那个上厕所去了至今未归。

    再蠢的人都能感觉到不对劲。

    二人不自觉摸向腰间的号角,站起身正要四处查看。

    “嗖嗖!”

    瞬间两支箭如寒芒射来,贯穿了他们的咽喉。

    太史慈绝技,连珠箭!

    因为他的手臂极长,可以在弯弓搭箭的同时,手指头再夹着两根箭。

    这样在射出第一根之后,中指与食指之间夹住的箭支立即往上抬,然后迅速拉弓发出第二箭。

    他最多的时候,能够一次性射出四连击,只是前两箭的准头最好,后两箭准头稍差。

    而几乎是在解决掉桥头的六人之后,太史慈回过头,看向不远处营门口。

    刚好看到坐在篝火边的三人居然同时被射中,悄无声息地倒地。

    黄忠的绝技,三连箭!

    一次性把三支弓箭搭在弓上同时射出。

    这种箭术不难,难的是准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