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第二十四章 襄阳城下 (第3/3页)

水,名字一模一样,都是一个村落的人。当地村民居住在汉江两岸,依靠种田打渔为生,位置是在后世卧龙镇的汉水对面,牛首镇以东的兴隆村一带,江面上还有个岛屿,上面住了不少渔民。

    诸葛亮就住在江北,因此按照行政划分来说,确实属于南阳邓城境内。

    虽然与后世的卧龙镇以及隆中山仅有一水之隔,但由于此地汉水南北岸都叫隆中,且地理位置都是在襄阳城区西面二十里,因此才出现了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邓县隆中的情况。

    所以诸葛亮没错,习凿齿也没错。错的是汉朝的地理记载不够清楚,不能完全地表达村落的具体位置。

    解决了这桩千古奇案,也算是满足了陈暮的一点好奇心。

    不过陈暮也只是找了当地人随口问问,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亲自领军来到汉江江岸边,主要还是来查看敌情,观察一下地形以及敌人的部署分布。

    在望远镜观望了许久襄阳市的地理之后,他发现除了岘山、鱼梁洲以及江心那些岛屿的分布与后世没什么差别以外,其它地方完全是两个样子。

    这倒也正常,后世的襄阳市有两万公里城区面积,此时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周围山中还有大量豺狼虎豹出没,完全是一片原始莽林。

    可到了后世,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坦途,到处都是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跨江大桥。

    一个是原始世界,一个是现代社会,自然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襄阳城还不如后世的万分之一大,只有不到2平方公里,要到明代扩建后,才有2.5平方公里。

    所以单凭外面来看,除了只能用肉眼大概测量城池的高度以及夯土结构的城楼上建造的一些塔楼、床弩等防御设施以外,什么都看不出来。

    只是光看这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确实令人感觉此城难以用一般手段夺取。

    别的不说,单说城外的护城河宽度,就达三十丈距离,差不多七十多米,而到了宋代这个宽度会更加长,能有一百八十多米。

    虽然现在的护城河没有宋代那么夸张,但这宽度已经跟一条中型河流没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大型船队的话,光穿过护城河到襄阳城下都费劲。

    仅仅只是见到这条护城河,陈暮就打消了强攻的念头。

    同时也让他羡慕起曹操来。

    历史上曹操为了夺取荆州,在玄武池一个人工湖泊里练水军。

    不过他的水军也就那样,毕竟是在人工湖泊里练出来的玩意儿,能练出什么东西?

    刘琮要是反抗的话,估计就靠荆州水师就能打的曹操这点水军找不着北,也不至于丢了老大的家业。

    结果被蔡瑁等人一劝说,立马出城投降,让曹操白捡了个便宜,属实令人羡慕。

    见强攻襄阳城估计是没戏,陈暮又把目光投向了它处。

    虽说襄阳正面难打,但侧面就不一定了,城东就有大片陆地,位于鱼梁洲的南面,襄阳城区的东面。

    有趣的是,这里就是凤雏庞统居住的区域,此时名叫南白沙,后世襄阳市在此地修建了凤雏大道,并且把连接此地与对岸樊城的汉江六桥命名为凤雏大桥。

    而在襄阳市市中心一带,江心三洲之一的桃花岛上方,还有一座桥叫做卧龙大桥,原名叫汉江三桥,大桥南北的道路则叫做卧龙大道。

    这个命名方式,襄阳属实把卧龙凤雏玩明白了。

    陈暮记忆力不错,虽然只去过襄阳一次,但已经勉强能够认出南白沙就是后世襄城区东北角市郊一带。

    而在这片市郊以北,樊城的东南方向,有一片巨大的岛屿。

    此岛屿就是鱼梁洲,当初来襄阳的时候听人说过,名士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就住在鱼梁洲上。

    汉江上的岛屿多达十多个,鱼梁洲最大,更重要的是它连接着襄阳东北的南白沙,可以通过鱼梁洲来到襄阳城外。

    并且不止鱼梁洲,在汉江上游还有长寿岛、中心洲等岛屿,面积不比鱼梁洲差多少,且离江北两岸都非常近,通过这些岛屿,也能够过江进入阿头山,抵达后世的卧龙镇一带,然后从西面进攻襄阳。

    甚至再激进一点,直接绕过樊城,渡过清河、淯水,夺取蔡阳县,也就是后世襄阳辖区的县级市枣阳市,然后南下鹿门山,从鹿门山西面的汉江渡河,进入后世的欧庙镇一带。

    因为这里的汉江江面非常窄,江心上甚至有大量的岛屿连接着,几乎隔着几米就有礁石和一些小岛,大型船只根本过不去,别说划船过江,游泳过去都没问题。

    所以打到襄阳城外肯定是没问题,但如何穿过那宽二三十丈的护城河,才是个老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