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历史的书写者

    第九十四章 历史的书写者 (第2/3页)

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商人们卖力吆喝兜售着手中的商品,百姓在人群中穿梭,流连忘返,购置新年的年货。

    从章武三年十二月前往美洲的船队回航,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就已经在大汉播种了一年,两熟之后,洛阳周边产量已经很大。

    因为这些作物对普通农田并没有侵害,即便是山坡野地也能种,不挑地,产量又很高,很管饱。

    所以在大力推广下,种的人很多,由农学院派人指导,在洛阳的种植面积已经达数十万亩,市面上已经逐渐出现了这些作物的农产品。

    而随着河道工程的开始,大量工人领了工钱,就能够去市场上消费这些农产品。

    这样工农互补,同时也能够催动经济发展。

    最重要的是大街小巷还用石灰涂抹了很多标语,如“纳税光荣,逃税可耻”,“商人和农民交税,国家有钱才能发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类的话。

    在能够吃饱饭的前提条件下,商业是催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工商部门成立之后,商户经营都要挂牌颁布许可,包括流动商贩。

    街面上随时都能看到身穿制服的工商人员四处巡视,严查商户偷税漏税行为,至于摆摊的流动商贩,则暂时不收税。

    这么做的原因是保护工农经济以及个体户这个弱势群体,不过还是要规范摊位,不能让他们抢道占道。

    数辆马车挂着官牌从东市二里外的邙山东岗的龙虎乡进入城东马市,东市外亭舍行人无数,天子脚下,又是临近年关,附近县乡每天都有人进城贩卖商品,络绎不绝。

    由于人潮拥挤,车队的行进速度非常缓慢。周围百姓即便是看到了官牌,想要让路,也很难往四周挪移。

    马车上在青州待了三四年的庞德公挑开车帘,四处观望,看到这繁华热闹的景象,不由对同车的老友司马徽道:“德操,洛阳现在繁华得紧呢。”

    司马徽笑道:“听说是因为朝廷在挖运河,带动了沿岸经济。洛阳周边各乡县百姓在农闲时基本都会去河道做工,大家有了闲钱,就能出来买东西。那《陈子商书》里不是说了吗?经济流通就能推动国家发展。”

    “是啊。”

    庞德公感叹道:“这陈子归还真是当代孔子,他说孔子在他眼中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相比于孔子的思想,陈子归的思想确实要比孔子伟大。他不仅让国家昌盛,能让人人都吃饱饭,还能让每个人都心甘情愿拥戴,未来可期呀。”

    司马徽点点头道:“我上次回家乡,还是从荆州离开之后,路过颍川去了一次。此次家人给了我书信,说颍川如今修运河,将来南来北往的商贸都会途径颍川,家乡的特产也能卖出去。”

    “此乃利国利民的大事业也。”

    庞德公说道:“此次皇帝召我们来洛阳,想必就是为了荆州之事,你怎么看?”

    司马徽想了想道:“荆州各大世家与我们多有交往,刘表不自量力,负隅顽抗,乃是螳臂当车。若能说动荆州诸多世家,则荆州可破。”

    庞德公沉吟道:“嗯,襄阳四面环水,易守难攻。确实只能从内部着手,到时面见天子,就以此策献之。”

    二人说话间,车队就已经过了东市,穿过了耗门,抵达了洛阳皇宫内,三公府门口。

    此时耗门处有人等待,乃是中常侍王植奉命前来迎接。

    见到车队之后,王植上前拦住马车,拱手问道:“可是庞德公与德操公?”

    “是。”

    庞德公在车内回应。

    王植道:“陛下和丞相已经在等二位了,请随我来。”

    他也坐上马车,在前面引路。

    车队继续向前,抵达了南宫正门朱雀门,穿过朱雀门之后,就是司马门和鸿德门。

    鸿德门是通向明光殿、云台殿、含章殿、宣室殿等三公九卿,内阁大臣以及尚书台等重要部门的办公地。

    而司马门则是通往皇宫内部的正门,要穿过端门、却非门,抵达却非殿,然后过了却非殿后方的章台门,就是大汉最高朝会地崇德殿。

    不过崇德殿往往是开超级朝会的时候才会用,此殿内部很大,堪比一个足球场,能容纳上千名官员同时开大会。

    除了过年以外,很少启用。因此王植是带着庞德公与司马徽穿过章台门之后,右转去了章德殿。

    两人年岁都已经不小,从青州过来千里奔波,旅途劳顿,本应该休息一下才对。

    然而他们昨夜其实就已经抵达了洛阳城外的龙虎乡,当时天色已晚,就在乡亭找了间客栈休息。今天进的城,所以从出发到进皇宫,只有不到一个时辰,不算疲倦。

    进入章德殿,就看到殿内皇帝坐在上首最高位置,他的旁边稍微下一点的地方,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