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腥风血雨

    第九十六章 腥风血雨 (第2/3页)

 正如马良家族最开始的打算那样,有些人立即写信给朝廷,表示愿意臣服;有些人则向刘表劝进,希望他投降;还有些人则联络其余世家,大家一起联名投效。

    一时间,无数信纸如雪花一样往北方飞去。

    因为这些世家大族们都很清楚,投降是一门技术,如果能够在投降的同时顺便立下大功,才是关键。

    若是他们成功劝说了刘表,让刘表投降,朝廷兵不血刃地拿下整个荆州,那么那些劝说刘表投降的人,岂不是立下了天大的功劳?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世家大族们一个个都在给刘表的信上慷慨陈词,严词诉说利弊,试图把这个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然而这些世家大族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信件,根本不是他们飞黄腾达的阶梯,而是一道道要人命的催命符!

    洛阳,云台殿内阁,已是傍晚日入三刻。

    从二月份开始,到三月份,短短一个月的时间,荆州发来的书信公文就堆积如山,摆满了整个房间。

    作为尚书令兼任内阁一等录事尚书的贾诩此时正在批阅其它地方送来的文书。

    今年不过四十二岁的内阁次相荀彧端着一杯茶,犹如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慢吞吞地笃步走进云台殿,看到贾诩正埋头公事,眼珠子一转,就打算先去侧殿。

    熟料贾诩好像长了四只耳朵,听到了他轻盈的脚步声一样,还未抬头,就开口说道:“文若,既然进来了,怎么也不打声招呼?”

    “哦。”

    荀彧想了想道:“看先生正在认真处理公务,彧不敢打搅。”

    贾诩抬起头,脸上微微抽搐道:“按照时间,应该文若接班了,文若过来我就总算能休息,怎么能算打扰呢?”

    荀彧见躲不过,看了眼旁边那些堆积如山的公文,抱怨道:“丞相也真是,荆州那么多大事,自己却一个人跑去河北,说是要测量河北运河渠道,把那么多公务交给我们,这不是躲了繁务,自己去清闲自在吗?”

    “丞相自有丞相的考量吧。”

    贾诩可不敢跟荀彧那样用朋友抱怨的口吻去说陈暮,几个损友之间互相埋怨几句很正常。但他跟陈暮交情不深,另外谨小慎微惯了,自然不敢和荀彧一起吐槽陈暮的懒惰。

    荀彧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来到贾诩身边,看着他在一旁整理自己的私人物品准备离开,想到自己还得坐三个时辰牢,就愁眉苦脸。

    内阁必须二十四小时有阁老当班,但现在内阁成员比较少,只有陈暮、沮授、田丰、荀彧、荀攸以及贾诩。

    其中沮授和田丰都不在,陈暮前段时间又去了河北考察,所以现在只有三人轮流当班。

    原本应该是每人八个小时,但刘备考虑到贾诩已经58岁,年龄较大,长时间操劳政务可能会坚持不住,所以就削了时间,每人当班六个小时,剩下的六个小时就把送来的公文先放着,第二天再处理。

    若是以前还好,可最近因为荆州的事情,从荆州发来的公文每日数以千计,本来全国政务在转交九卿之后,已经轻松很多。但荆州的事情一出,那公文就海量来堆积。

    没办法,政务交给九卿之后,确实会轻松许多。比如农业的问题交给大司农,刑事案件以及官员腐败问题交给卫尉、廷尉、光禄勋以及太尉。

    但打仗明细以及敌人内部要投降的事情,自然要交到内阁来。现在公文那么多,就这三个人处理,真要把他们累死。

    等荀彧坐下之后,随手捡起几件从荆州来的公文看了眼,摇摇头道:“这些荆州士族,还真是。”

    “真是什么?”

    贾诩随口应了一句。

    “墙头草。”

    荀彧说道:“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贾诩笑道:“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嘛。”

    荀彧想了想道:“丞相现在在打压士族,这些人估计他也不会接纳吧。”

    贾诩说道:“丞相早就说过,士族豪强占田多而侵民利,荆州是他打算做农业发展的地方,这些士族占了那么多田,他要之何用?”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完全不用理会这些信件?”

    荀彧顿时兴奋了起来。

    荆州现在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有大量的士族要投降朝廷,他们不仅说要举家投奔,还在信中表示会把刘表的军队分布、城池情况汇报给朝廷。

    正因为这样,他们就必须要逐封逐封信地观看,有些人必须要安抚,有些人必须要谈条件,还有些人则可以给他们许诺。

    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内阁的工作量,对于如今正处于人手不足的内阁来说,是个极大的负担。

    若是陈暮打算一刀切,没有安置这些荆州士族的打算,那自然也就不用批阅他们的信件。

    然而贾诩摇摇头道:“信还是要看的,里面有不少好东西,比如各大世家愿意向朝廷投效时给的诚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