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

    第一百零三章 章武六年 (第2/3页)

三韩这两块新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四川的伪汉政权灭亡之后,士燮也没有坚持多久。到章武六年秋天,朝廷派了三万大军,带了大量烟叶南下,还没到桂阳郡,士燮就已经上表请降。

    刘备于是命令大军在当地驻守,让荆州两湖流域往南方运送粮食,征召当地土著,疏通郁水、漓水、湘江、耒水、溱水等河道。

    而之所以带烟叶,是因为此时南方瘴气横生,各种蛇虫鼠蚁,以及瘟疫横行,焚烧烟叶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陈暮为了维护稳定,对于交州、益州西南、扬州南部等偏远地区,采取的是安抚政策。

    政治方面由当地世家豪强、少数民族头领来代替中央政府管辖,经济发面采取合作的态度,由朝廷出钱出粮食和物资,地方出人出力,主要以疏通河道、扩大水域为主。

    因为这些地方离中央实在是太远,从交州去一趟洛阳来回得两个月,所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等将来交通发达之后,再做进一步的处理。

    除此之外,大量的地质专家和水利专家南下,前往交州勘察地形,主要是广州到长沙沿途水域路线。

    作为与东南亚的贸易点,陈暮认为广州是将来的重中之重,毕竟东南亚可不止能产橡胶,还有甘蔗、木料、药材、矿产、水果、稻米等等,资源非常丰富,以后都要运往国内。

    因此在广州口岸,就必须同样挖通从长沙到广州的河道枢纽,连接大运河。

    这个工程量不小。

    好消息是早在秦朝湘江和珠江水系就是相同的,秦始皇南征百越,因道路阻塞而无法通行,于是开凿运河,称之为灵渠。把湘江与珠江连接在一起,岭南既平。

    所以在这一点上汉朝占了秦始皇的便宜,不需要再重新开挖一条新的运河河道,只需要把原来的灵渠疏浚一番,扩充河道和修缮就行。

    现在整个大汉算是刚刚从战乱中恢复统一,重新进行一轮洗牌,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发展和建设。

    对于刘备朝廷来说,现在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就是保证生产力,解决粮食危机。

    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除了运河以外,还有在五年内南方推广双季稻,全国推广玉米、土豆、红薯之类的高产作物,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再图后续发展。

    为此刘备与陈暮在选定各州州牧的人选之后,特意嘱咐他们,要求他们多去地方考察,根据各地形势,因地制宜,推广粮食生产。

    运河的工作依旧如火如荼在发展,同时刘备调泰山学宫的一部分师资力量前往洛阳,正式重新开启太学。

    现在泰山学宫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从中平二年陈暮担任青州刺史开始,邀请郑玄担任学宫宫长,到如今泰山学宫已经成立二十一年。

    由于黄巾和董卓之乱的冲击,再加上诸侯乱战,导致察举制度崩坏,各地官员的任命往往是根据诸侯的喜好而不是经过考核。

    所以在刘备收复大汉失地之后,基本上都会废除之前占据那里的诸侯任命的官员,需要他们重新通过考核之后,才能够继续上任或者调去其它地方为官。

    而除了荆州以外,其余各地官员缺失比较严重。因为诸侯忙于打仗而疏于吏治和民生治理,有的时候某地官员空缺,也不会立即派人去。

    这就导致泰山学宫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第一时间进行补充,随着时间推移,天下各大世家豪强也发现,泰山学宫才是入仕之道。

    因此家家户户,不管离得多远,即便是在凉州,只要是世家豪强子弟,有资源和门路,都会往泰山学宫里塞。

    学宫入学的门槛其实也不算高,汉朝的知识掌握在世家豪强手中,相比于95%以上的文盲百姓,不管是寒门还是豪强还是世家,只要读书习字,往往就能进入学宫学习。

    如此造就了学宫日益增长的庞大人数,十年前还是三四万学生,到如今已经增长到了十余万,整座学宫占地近万亩,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座城市。

    作为大汉首屈一指的学术交流基地,一家独大自然不可取,所以先设立太学,与泰山学宫分庭抗礼,开始竞争,再发展其它学校。

    重启太学的任务就交给了如今学宫副宫长管宁,他被任命为太学祭酒,带了不少学宫骨干前往洛阳开设新大学。

    除了大学以外,还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