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

    第一百零四章 章武七年 (第2/3页)

货币体系。

    除此之外,朝廷又打造出价值更高的银币,利用银、铜、锡合金,熔炼出银元,比例跟袁大头一样。

    合金的产生对于东汉的防伪属于是降维打击,只要比例和材料没有透露出去,就算有人想要仿制,制造出来的外观一模一样,可材质不同,一摸或者用别的办法一试就清楚。

    所以一时间整个东汉的货币体系一夜之间从无比混乱到整齐划一,经济复苏得非常快。

    财政拨款之后,各地负责运河的郡县都会招聘大量民夫开挖河道,由于粮食问题已经解决,百姓在农闲之时,所有青壮几乎都会报名参加,甚至那些运河没有经过的郡县,百姓也会千里迢迢过来,因此工程进度得到了保证。

    诸葛亮负责的就是后来曹魏开挖的讨虏渠,此时正是章武七年正月,前些日子冬天的雪化了之后,天气还没有完全回暖,连绵了几日阴雨,今天雨势变小,他就决定去运河段落去看看。

    县衙也有一些公务要处理,但他今年没有回洛阳过年,趁着年关的时候,把该处理的一些公务处理结束。

    比如一些乡镇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决定,对汝阳县各地农业发展、经济规划做出调整,以及在政治上对汝阳县的各级官员,他没有能力处置者,向上级汝南郡太守提出建议以及反馈。

    原来大汉采取的是中央任命制度,基本上各县级官员的任命往往是由中央指派,包括县丞、县尉之流都是如此,如今采取的是一级代管制度。

    各州郡长官由中央任命,县一级长官由州府官员任命,县二级官员由郡上级官员与吏院协商任命。

    这些看似复杂,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高官和市长是中央直接任免。县高官和县长以及副县高官副县长由省委研究决定,下一级的像县公安局局长、教育局局长则由市委领导班子和组织部以及对口的部门决定。

    像大汉现在的一个县有一个县令、一个县丞,分别对应县高官和县长,还有一个副县令,两个副县丞,分别对应副县高官以及两个副县长,这些人的任免就由州府领导班子决定。

    而下一级的县尉、大理院院长、监察院院长以及民院院长的任免,县令有推荐权、建议权还有举报权,郡领导班子与对口的上级部门和吏院协商来任免。

    比如某地县尉的任免权就是在太守、郡国中尉以及吏治院来共同商议,并不是像以前那样,直接由天子皇帝来长臂管辖。

    诸葛亮自从娶了陈凤之后,夫妻二人就一直住在洛阳,去年年底,由于陈暮一直在外地考察,老二陈志前年升任为魏郡郡丞,一直协助魏郡太守对整个魏郡运河河道的开挖工作,父母那边无人照看。

    再加上陈凤已经怀上了二胎,因此回了青州,有陈家岳父岳母照看,同时陪在老人身边也是件好事。妻子不在身边,他就不可能回洛阳,所以今年过年他都是在汝阳县过的。

    天空飘着小雨,诸葛亮出门的时候天色还未亮,青石板铺的城池街道上人烟稀少,他穿着一件蓝稠缎棉衣,打了一把雨伞,身边就只跟了四个随从就出门。

    上了马车之后,车夫扬起鞭子,车辆就咕噜噜地往城北方向而去。从北城门离开,约五公里外,就是浩浩荡荡,波涛翻涌的颖水。

    颖水是一条大型河流,仅次于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它发源于颍川嵩山地区,是整个汝南郡第二大河流。

    现在工期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附近乡镇、村庄甚至临近的县,大约有十多万壮年劳动力参与到河道建设当中,只是新年刚过,河道工期还没有开始,所以现在挖的河道上空无一人。

    淅淅沥沥的雨水打在马车棚上,一路来到工地之后,诸葛亮下车撑伞,目光所及,就看到此地是莽莽平原,森林植被极为茂盛,一条巨大的豁口一路往西蔓延。

    汝阳河段是从颖水一直挖到汝水,要经过汝阳城池,所以前期的线路规划以及城池规划就得做好,不能离城太近,也不能离城池太远。

    将来城外要修建码头,如果离得太近,码头和城池发展就会被局限。离得太远的话,又不方便货物运输。

    因此最终规划确定,离城池大概五里,中间有数个村庄将来都会并入汝阳城市圈。

    诸葛亮四处观望,检查河道宽度以及深度是否达到了预期。

    河道开挖工作前期是不会连通河流的,但此时整个河道已经浸湿,里面大大小小出现了无数水洼。

    它们有些是最近下雨积攒,有些是挖到了地下水,还有些是颖水上游下雨,中游涨水漫过来的,在河道内部形成了浅水表层,水深大概有那么十几公分。

    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工期,诸葛亮观察的重点在于河道工程质量是否达标。两岸的森林植被情况,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还有防洪抗灾能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