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

    第一百二十八章 章武二十五年 (第3/3页)

程南下,陈暮也回青州继续守孝。

    荀攸的死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损失,但没有人能永远活着,人不能只停留在回忆里,什么事情都得向前看。

    所以在为荀攸发丧,并且安排了所有后事之后,刘备也继续他巡视整个大汉的路程。

    而作为内阁次相,荀攸死后亦是入了桃园殿,谥号“敬侯”。

    开国功臣们已经走了差不多三分之一,但大汉的脚步不能停下,还是得继续宛如车轮一般滚滚向前。

    章武二十三年五月,刘备第一站是到了南都襄阳。

    之所以走了一个月,是因为他沿途视察了不少地方,比如平顶山的煤矿厂,河南的不少钢铁厂,了解了一些如今大汉的钢铁产量等情况。

    到了襄阳之后,他又视察了荆州的水运情况,目前京杭大运河西通川蜀,南通广州,除了关中和川蜀不能直通以外,作为整个南方航运的交通枢纽,此时的汉口地区,也就是后世的武汉,亦是得到了迅速发展。

    因为从川蜀出来的船只可不会去襄阳,他们要么南下去广州,要么东去扬州,只有北上去的时候才会途径襄阳。所以汉口就成为了三方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反而比襄阳更加重要。

    因此在察觉到这一点后,刘备与跟随的几个朝中大臣商议,认为此地更适合荆州的发展,于是便决定把荆州的治所转移至汉口,带动汉口的发展。

    这个决定无疑是个风向标,这意味着将来不久之后,襄阳就会失去它的南都地位,转而被汉口取代。

    虽然襄阳本地人可能不太愿意,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一个地域的发展需要有它的区位优势,后世甘肃某个村庄,更广州一个叫深圳的渔村比起来,没有任何可比性。

    大家都是村子,深圳只需要30年就能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而甘肃的村庄也许300年都发展不起来。

    这就是区位优势带来的变化。

    把荆州治所移至汉口的事情倒是迅速定下,汉朝移动治所非常频繁,并不是个什么大新闻。

    但嗅觉灵敏的荆州各大世家,也都已经开始纷纷往汉口迁徙,抢先占领地盘。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田土越来越不重要,世家豪强们对田地的热忱亦是渐渐消散,转而代之的,则是工厂以及商品经济。

    严格来说,汉朝的世家豪强也都可以算是商人,之前是粮商。他们往往拥有大量的田地和佃户,收到的粮食基本都会卖出去,比如徐州糜家,冀州甄家都是如此。

    然而新兴产业替代了传统的农业商贸,农产品越来越不值钱,家族要想发展和延续,就必须转型。

    其中有大量落伍者,最后从原来的世家豪强,转变成了落魄贵族,除了祖上曾经阔过的名头以外,跟现在依靠工厂和商贸起家的新兴贵族完全没得比。

    有些像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那些抱着爵位头衔和一座打理修缮要花费巨额资金城堡的老旧贵族一样,他们除了贵族身份,在新时代到来之后,基本就是坐吃山空,而无半点前途。

    现在也是如此。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除了城市土地以外,农村田地不再成为财富的时候,地主和庄园主,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刘备在荆州待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他是一个做事实的君主,所以并不是走马观花一样都一个地方就四处看看风景就离开,而是会解决当地的事情,考虑当地的发展。

    在以前是陈暮干的活,但与陈暮待久了之后,一些基本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也得到了提升,再加上身边有一堆谋士帮助和策划,再怎么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包括把荆州治所移至汉口,叮嘱荆州官员要保证发展,兴建码头和仓库,还有大量劳工问题,所有码头的搬运工,在船舶公司雇佣的时候,都必须给足加钱,严令禁止拖欠工资或者不给工钱的行为。

    而且刘备还是明确了责任划分和制度,一旦发现有压迫劳工的行为,不止涉事公司会面临清算。就连相关的官员都逃不了干系,可以说非常看重底层工人的生存状况。

    这些事情倒不是他自己领悟,而是陈暮经常对他灌输的结果。因此刘备也对压迫和剥削者非常厌恶,洛阳城修建的路灯,就是为他们而准备。

    到了八月份,刘备解决了不少问题,视察了很多地方,才离开荆州,乘船去了一趟川蜀,看看四川的发展情况。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各地的问题非常多,也遇到过不少棘手的情况。

    所以光一趟南巡,就花了两年的时间。

    一直到章武二十五年,刘备才从交趾回来,前往关中视察,这是一件令他本人都没有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