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拜佛门

    参拜佛门 (第2/3页)

传承的主要缆索。相比之下,儒学在文盲群体中就很难找到活动的空间。可见,正是佛教的方便善巧,取得了绝无仅有的精神成绩。时至今日,柔软度更高的“人间佛教”,把佛教的生命力推向了新的时代。

    超尘脱俗却并不弃尘断俗,深知黑暗之深便不倦地随处点灯。既然有心济世,就不应该对世间有太多苛求。

    经常听到有人在大声抱怨僧侣团队研习佛理不够精深,信众香客礼佛动机不够纯净。这当然是事实,但不应恼怒。在我看来,佛教的兼容并包、来者不拒,体现了一种精神度量上的宏伟。如果来到寺庙的僧侣和信众都已经充分觉悟,那又何须引渡?

    三

    佛门虽然宽敞,高阶却是峻拔。如果处处是方便法门而找不到教义核心,佛教就会成为一片没有高度的平地,甚至,成为杂草丛生的泥潭。

    我曾经在印度菩提迦耶的那棵菩提树下,长时间地思考过佛学的核心思想。后来,在《解经修行》的专文中曾表述过我的选择,那就是“缘起性空”。

    需要说明的是,佛学所说的“缘起性空”,与魏晋玄学思想家何晏所说的“以无为本”,既有近似之处,又有很大不同。

    我说过,何晏已经够厉害的了,他不仅仅看出了“有”背后的“无”,而且把“无”看成是一切的本源;更厉害的王弼,进一步把“无”看成是自然大道。这本来已经达到一流哲学的高度了,但他们都还没有进入“本源的本源”,即还没有揭示“无”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点,佛教做到了。佛教认为,“无”产生的原因,就是“缘起”。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的形成,只是种种关系的临时组合,而每一种关系又不固定,也都是其他远远近近关系的临时组合。因此,一切的本性是“无”。

    但是,佛教的汉译者们小心翼翼地比较了“无”与“空”这两个汉字在内涵上的微妙异同,最后决定采用那个“空”字。

    在佛学家看来,万物虽然存在,却没有自性,因此是“空”。相比之下,“无”,是对存在的否定。而“空”,并不否定存在,只是否定各种存在的自性。

    因此,“性空”比“本无”更深刻。

    四

    说到这里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说得过于玄虚了?那就要借用佛教“方便法门”,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缓解一下。

    我此刻正端起茶杯喝水,因此想用茶的例子,来说明如何由“缘起”抵达“性空”的。

    茶,哪怕仅仅是一片茶,它的生长,就由无限量的偶然因素组成。譬如,产地的经度、纬度、高度、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酸碱度……太多太多的“度”交织在一起,其实也就是大自然中太多太多的偶然正巧相遇。相遇了也不能固化,因为立即就会碰到采摘、晾晒、烘炒、杀青、贮存等等各种复杂条件。即使到了这一步,未被冲泡的茶叶对人类也不具备明确的价值,因此又要面对水质、水温、手法、壶体、炉火的无数可能。当种种可能恰巧具备,才能变成一口茶。

    你看,成就一口茶,就隐伏着成千上万个不确定的条件偶合,也就是成千上万的“缘起”。在这个漫长、飘忽的过程中,哪一段,哪一点,能够包揽茶的“自性”呢?没有。但是,哪一段,哪一点,又都决定着茶之为茶的“缘起”。

    这种“缘起”还可无限伸发。例如,即便仅仅说到茶壶,就又要牵涉到五色土中紫砂泥的地域、成分、寻挖、窑烧,每一点又有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