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对楚之策,芈启之变
第四百九十九章 对楚之策,芈启之变 (第1/3页)
秦王政十三年。
章台宫。
“王贲灭魏有功,爵升大上造,赐灭国金玉勋章;其他人等爵升一级,赐银勋。”
“臣等叩谢大王隆恩!”
王贲等人立即跪地谢恩。
随后,嬴政便开始讨论下一个目标。
“楚、燕、齐,众卿以为我秦国先该攻谁?”
嬴政坐在殿上,俯瞰下方百官,直接开口。
芈启目光微闪,立即站了出来。
如今他是秦相,百官以他为首,自然也是他先开口,“臣以为当借助我军长胜之威,一鼓作气,先灭代国与燕国,如此也免去腹背受敌之危,最终调集全力,再行针对齐、楚。”
芈启朗声说道,神情平和。
“臣赞同相邦之言。”
御史大夫王绾也站了出来。
因为他觉得芈启所言有理,毕竟代国与燕国都是苟延残喘,只需秦军重拳一击,就能彻底击溃,如此也不用腹背受敌,可以专心攻略楚国与齐国。
嬴政微微点头,看向其他人。
而李斯犹豫了一下,则没有站出来,目光闪烁。
秦王既然没有说可,说明秦王对于这个提议并不认可。
哪怕秦王也并没有说不可,但实际上态度已经很明显,显然秦王并不看好。
这时廷尉姚贾突然出列,“楚国经过内乱,方休一年,元气未复,臣以为当先攻楚。”
姚贾是出使过楚国的,楚国的内乱和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当初就是他听从王命,让人在楚王与负刍两边说话,挑拨对方,最后还顺手坑死了为楚国扛鼎的将门项氏一族。
唯一可惜的项氏一族的核心人物还活着,没能将项燕父子留下。
“上将军与国尉以为呢?”
嬴政微微颔首,目光落在了尉缭以及王翦的身上。
王翦低头抱拳,大声说道:“臣听从大王的命令。”
如今王翦明白自己功高,因此对于功哪国不做评判,也不涉及这些事情,表示自己只听王命,表现忠诚。
而尉缭做为国尉,本就是要为秦国攻城略地制定总的方向与计划,最有发言权,
“臣以为廷尉所言有理,当先攻楚!”
尉缭毫不客气地说道。
芈启立即转身盯向尉缭,眉头微皱。
“哦?国尉详说缘由。”
嬴政依旧平静地说道。
“请大王明鉴,代郡、辽东皆为苦寒之地,此两地人口稀少,物资匮乏,即便再给代、燕数年时间,此两国依旧不足为患,反而楚国国土辽阔,虽竟内乱有所损耗,但是只要给其两三年时间,必能恢复元气。”
“因此当先攻楚,趁其元气未复,先灭楚国,再灭燕、代。”
尉缭说完一躬身,站了回去。
芈启深呼一口气,站了出来,面对嬴政,继续说道:“大王,臣还是一位当先灭燕国与代郡,如此便不用背腹受敌,还能集中力量,攻其一役。”
芈启依旧坚持。
尉缭却看向芈启,平静问道:“相邦可知辽东以及代郡,与我秦国核心相聚多远?”
面对尉缭的问题,芈启眉头一挑,“国尉此言何意?”
“从我咸阳到代郡又两千多里,若是到辽东则有三千余里,如此长途跋涉,兵线漫长,补给艰难,我大军即便到了也必将人困马乏,若是此刻楚国出兵,我秦国必兵力空虚,难以抵挡。”
“因此只有先平定楚国,方才是真正的后顾无忧,那时便可以动员全国之力,再拉长兵线,平定辽东,届时齐国也将不战而降,”
尉缭话语铿锵,沉稳有力。
嬴政听了频频点头,“国尉所言有理。”
嬴政说着看向王翦,“上将军以为灭楚需要多少兵力?”
王翦听到嬴政问话,思忖片刻,拱手说道:“启禀大王,楚国国土辽阔,若要平定,必须以灭赵、魏之时双倍兵力,方能稳操胜券。”
“六十万?”
嬴政微微眯眼。
虽然说如今郑国渠已经修成,让秦国多出四万倾沃土,但是短短三四年显然不足以让秦国积攒太多粮草。
更何况这几年秦国接连出兵,灭赵灭魏,更打下了燕国大半领土,损耗极大,六十万兵马所需,即便是现在的秦国想要一下拿出,也极为艰难。
就在嬴政沉思的时候,李信突然走了出来,“启禀大王,臣只要二十万便可平定楚国。”
听得此话,王翦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李信。
嬴政却是神情依旧平静,没有露出丝毫情绪,让人不知是喜还是什么,只是淡淡问道:“连上将军都要六十万兵马方能平定楚国,你二十万如何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