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人性的效应》

    第三十四章《人性的效应》 (第2/3页)

时之前的那个孩子也是比较直接的牺牲品。从人性及良心的角度来说,子影无疑是爱与浩及楚紫的,但是,她会更爱与浩及楚紫中间的那个孩子。因为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母爱,也是一种良心谴责的母爱。于是,在这里我们直接引出的话题就是,如何面对那些法律无可奈何的社会事件。《无一生还》尽管以个人的复仇替代法律惩罚了一些法律无法惩罚的道德沦丧者,可是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及彻底解决。而实际上法律对于子影的行为更加无法判定。因为她走的是合法程序结束了某次婚姻。并且就目前的所谓女性在怀孕期间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的婚姻法之下,对女性的利益保障依然只是比较低级的层面。因为法律在此基础上所表达的真正涵义范围非常狭窄,仅仅只是保障到女性分娩前为止,而只要这一过程一旦结束,男性即可在不违反婚姻法的情形之下就提出合法的离婚申请。所以,我们的作品隐藏了许多方面涉及社会现实矛盾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严肃问题时,提出的建议或观点是,有些社会问题是依靠法律与道德规范共同解决的问题。有些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道德却不能解决,而有些道德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法律却无力介入。

    正当我在考虑是否在我们的小说是否继续深化他们的二次元气质时我才发现,使用他们哪个层面的空间概念来形容他们似乎都不怎么合适。因为对于真正二次元世界的男孩,被夸张的深沉及深邃是最大的缺陷。而楚紫及与浩不同,他们身上的贵族气质,是按照早在好几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被形成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基因特征遗传下来的结果。所以,在这部小说中,我从来都没有勇气或胆略来对他们的外在形象做出某种具体程度的描绘。关于这个问题,在之前的章节中其实已经不止一次的提起过,并且我们也一直在寻找一个比较可能的时机能够对他们的外表进行些具体的或者说客观的刻画及描述。

    对于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巨著来说,通过具体的外貌特征的描述,为读者了解文学人物的形象,性格及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及参照基础。那么,我们现在所要讨论的这个问题就是,假若我们忽略了文学人物的外表特征的描绘,文学方针又会发生如何的变化呢?实际上,在主体性格多样性多样化的今天,再强调所谓文学人物性格的某一具体特征,明显手段有些陈旧。

    在许多世界性的名著那里,尽管有作家意识到某个文学人物性格多层次现象的情况,但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曲线,还是选择了采取忽略多个性格特征而只取其一的描绘手段。有时候,个别作家还经常犯下的严重错误是,他们把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会武断的解释为人格分裂的结果。说的难听些,这些具有多重性格的人其实就是个不战不和的精神病患者。或许是受到来自佛逻依德的精神分析论影响。而实际问题在于,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性格呈多样化多样性的现实人物几乎充斥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没发生全世界全社会都是精神病患者的社会现象。

    而实际上,多重性格及人格同时存在的状况,并不是指他所有的性格及人格同时同地的集中式出现,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场合的出现。这种理解在表面上尽管可能成为惟性格论作家塑造文学人物性格化的依托及基础。但是,提醒这些作家别忽略的一个关键所在是,即便你为某一文学人物设置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格前提及性格前提,但最终觉得其命运如何发展的还是客观环境。比如说,一个贤妻良母在后来成为罪犯的过程中,到底是她的善良本性所起的主导作用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结果呢?

    再比如说,一个罪犯又是通过什么渠道什么启蒙促使他最后成为一名非常善良及博爱的人呢?如果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的话,一个贤妻良母之所以在后来成为罪犯,是因为她不能承受某种压力及压迫,或者说她在某个阶段受到了精神刺激而激情犯罪。所以,性格实际上在决定文学作品结局如何的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受到客观世界甚至是理性制约的东西。有些作家特别是某些文学评论家在评论某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采用的态度是肯定式或者说是否定式。这种发生在文学评论文章的经常性句式是,由于作家对文学人物性格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详尽的叙述,才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人物命运的结果,其实是个将偶然性与必然性集为一体的过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