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三月搬家

    223 三月搬家 (第3/3页)

补,宁为则在自己的工作间里对三月主程序进行修改。到了晚上,余兴伟忙着自己的论文,宁为则开始对超算中心之前搭建的大框架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修改。

    要形容这段时间的生活大概就一个忙字可以形容,忙到昏天暗地,宁为几乎保持着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的进度,这让他又找回了在江大软件实验室里做湍流算法时的那种感觉。不一样的大概是,余兴伟不用每天跑出去带饭了。

    每天江同学会从燕北大学食堂里把饭打好给两人送过来,用江同学的话说便是学校外面的饮食怕不干净,晚上还会经常自己下厨给宁为煲个汤打车送到超算中心这边,当然江同学也不会承认这是专门给宁为煲的,理由是晨露每天要学习到很晚,姐姐心疼妹妹所以煲些汤,但妹妹一个人喝不完,所以就给宁为跟余兴伟带些来。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些饭菜跟汤真的比余兴伟打的更好吃就是了。

    就这样花费了大概一个月时间,超算中心终于在宁为、余兴伟以及三月的共同努力下改造完成,三月也终于正式搬进了它的新家。好处是这次升级之后,宁为也不再需要必须到书房才能跟三月面对面的交流,完成了搬家之后三月的主程序留在了超算中心,但触角可以直接伸到宁为直接为三月开放了端口的所有设备。

    这大概就类似于网络游戏的服务端跟客户端,三月的计算跟数据存储都保存在超算中心这边,跟三月的交流则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台式电脑甚至是其他智能穿戴设备完成。这也让三月更像是一只电子宠物了,呆在办公室里思维卡壳了随时都能把三月调出来,调戏调戏。

    当然,这个浩大的工程并没有耽误三月继续跟西方学术界保持联系,甚至这一个月来,三月的在数学界,尤其是西方数学界被捧得越来越高了。具体表现就是许多西方数学界教授发来了电子邮件,邀请跟三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数论基础进行合作研究。

    学术界的合作研究跟与企业与学术界的合作又有不同,大都走的是独立思考,然后定期交流的路子。大概就是大家研究同一个选题,每隔一段时间,双方就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次学术交换。当然,如果某人有重大突破,如果对方又有时间,也可以马上进行交流。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比如邮件,比如网络视频或者语音进行探讨等等。宁为的选择是来者不拒,全部都接受了,就这样三月教授总计跟国外学术圈三位教授,两位科研机构科学家,还有三位企业实验室的科学家结成了这种合作研究的伙伴关系。

    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谷歌x实验室、mit-ibm沃森人工智能的工程师,等等。

    这也是整个升级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原因。除了给三月升级外,宁为还要跟三月一起就同行的研究发表一些看法,抛出一些观点进行探讨,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骚的操作是,宁为偶尔还会直接把后台三月的逻辑思考过程详情记录下来,然后经过一番加工还原成数学理论之后,直接丢出去来给这些专家们提供各种极为复杂的实现机器思考思路……

    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真的,当一众大佬们在深入交流后将三月惊为天人,自然会在更多场合对三月的研究表达自己的钦佩之情。

    唯一让大家遗憾的是,三月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邮件形式来进行双向交流。

    如果说之前有人自认为看破了一切,那么在宁为选择沉寂,而三月长期会有一些新观点抛出,并引发讨论的情况下,基本上已经没人在怀疑三月本身的学术能力。

    更可怕的是,三月教授在思考这些的同时,虽然审稿效率有所下降,但依然笑傲群雄,哪怕依旧保持着毒舌点评风格,依然得到了最受数学期刊编辑喜爱审稿人的称号……

    神秘而可爱的三月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