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卷·词条释义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织梦卷·词条释义 (第1/3页)

    【潜意识论补充】

    杜撰。

    一个正常人发疯的原因,必然是遭受着什么痛苦,所以迫使潜意识接管大脑和身体。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无法自控,暴力倾向,还有其他恶劣的行为。但本身,这应该都是潜意识求生的本能。

    按照《潜意识概论》所展现的理论逻辑来看,人发疯的过程,可以看做是理智思维承受不了过量的打击,导致精神崩溃,从而潜意识接管身体,虽然显然疯疯癫癫的状态,但起码不会有求死的想法。这也是人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需求控制生理】

    进化使得人类男性失去了一根骨头,那又用什么方式去补偿呢?人类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不存在统一的发情期设定。猫咪到了发情期,就会只想着这种事。但过了发情期,就完全没有了欲望。所以它们的繁衍行为,真的只是繁衍,不存在其他的因素。但人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是心理需求控制生理的反应来源。

    【震荡效应】

    大脑在经过一次次的撞击之后,蛋白质和脑细胞已经被混合,脑袋里充斥着细微的血块。而这些血块,会造成巨大痛苦。

    【躯体完整性认知】

    这就是人对自己躯体完整性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因为方便的问题,还在于觉得是不是舒服。如果不剪指甲,可能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心里就是不舒服,就是想剪掉。

    或者手上有一个倒刺,必须要拔掉。或者身上多了一个蚊子叮的包,就算不痛不痒,还是不喜欢皮肤有一点凸起的感觉。这就是你潜意识里的完整性。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五官四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己。而这个‘自己’的一种在心理上的存在。当身上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东西时,内心就会十分厌恶,想方设法的把多余的东西去掉。就像是......鲸鱼身上的藤壶一样,那种心理的不适,会让你想办法解决。这就是躯体完整性认知。

    【躯体完整性认知障碍】

    很少一部分人,他们的躯体完整性认知出现了障碍。这是一种罕见的心理疾病。这样患者通常认为,身上某些健康的器官并不属于自己,他们会幻想或者实际切除这部分器官,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比如,在他眼里,缺了一条腿的自己,才是完整的自己。而多余的那条腿,对于自己来说是不应该存在的。就像是一个人发现自己有三条腿,所以必须要把多余的腿锯掉一样。对于这些人来说,可能自己的胳膊,或者自己的腿,在他们眼里是多余的。

    对于躯体完整性认知障碍的人来说,这不是残疾,而是原本完整的自己。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且这种切割欲望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性唤起,也就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们在性幻想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肢体残缺的幻想,才能达到更好的高潮体验。所以这种病的出现原因,很有可能是生理欲望导致的心理扭曲。就像一个人只能看到某种特别的衣服,才能达成兴奋效果一样。

    除了生理欲望的扭曲,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大脑映射错误,这种几率很小大脑里有肿瘤导致感知神经失灵,觉得自己身上的某一个肢体,并不是自己的。还有一种情况,和童年有关。

    患者往往在童年早期就开始出现症状,而且大多数在童年得不到重视。所以我认为,当患者发现受伤可以得到家人的关注之后,这种自残以得到照顾的想法可能会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他们想要通过切割自己,来持续获得身边人的爱。

    【理性的尺度】

    过分的理性,可能意味着严重的人格问题。比如反社会人格,自恋人格,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这些人的特点就是缺乏共情能力,自私、冷酷、功利至上。但从人性本源的性质来讲,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在社会性上,这代表着极度的危险。不过这种绝对的理性,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讨厌的东西】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喜欢的东西并不能代表这个人的性格,而一个人讨厌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显示出这个人的性格。

    人都有从众心理,或者是崇拜心理,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喜欢可能是随波逐流,也可能是叶公好龙。但这个人讨厌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真的讨厌。

    【男性的攻击本能】

    远古时候,原始人的男性去打猎,女性采摘果子或者在家育儿。而男性在捕猎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入骨子里的暴力倾向。这个世界上的男性,内心都有崇尚暴力的基因。所以那些对抗性强的运动,男性观众都是占据绝大多数的。

    慢慢的,人类有了文明,人类不需要在打猎。但深刻在潜意识里的暴力情绪,又如何释放呢?在电子游戏没有出现之前,男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喝酒,斗殴,混混层出不穷。

    不管男女,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求生本能,一种是毁灭本能。所以当你的另一边心情很好的事情,会愿意和你在一起亲热。可是心情不好的事情呢?他的暴力基因被激活,潜意识里的毁灭本能出现。他需要找到一个目标去攻击。通常来说,游戏是发泄途径。

    【不快乐的想法】

    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现实,人总是有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倾向。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总是觉得别人很开心,只有自己是倒霉的。其实只是因为你下意识的更关注和自己相关的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你眼里快乐的人,也许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快乐。

    开心和难过是有程度的,压力大的人不会把这些表现在脸上,不是只有哭出来才代表悲伤。心理常识,别人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快乐。

    【夜晚的多愁善感】

    白天每个人扮演的都是社会角色,所以的思想活动都是有较强主观意识的。而到了晚上,人们潜意识的认知,就从社会角色转化成了个体角色,更会考虑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人在夜晚的时候总是会胡思乱想,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在这个时候人的内心防御会降低。

    【危险的潜在人格】

    一个人追求你的方式越激烈,那分手后他就会用更激烈的方式报复你。因为这种人的内心往往比较极端。一个人可以毫无尊严的去追求别人,甚至死皮赖脸,不在乎全世界的目光,这样一点都不浪漫,甚至很危险。愿意付出的东西,一定是有回报的。追求的原因可能只是把你当做必须要征服的东西。那么在得到之后,就不会那么珍惜了。但是你已经失去了选择离开的资格。

    很多情杀的起因,其实都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

    【安全感】

    大多数人,其实安全感都是很匮乏的。所以这样的人,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是融合性的,这种融合性是需要对方的热情主动,还有不断的承诺。如果稍有不够热情的地方,得不到及时回应就会陷入痛苦。所以这种融合性恰恰会让对方觉得麻烦,甚至会推开对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单身。

    你永远不会担心自己的父母会不爱自己,所以这样的安全感即使发生任何事,也能转头就忘。可爱情面对的确实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单独个体,这样的存在就代表如果你不去维系关系,那么永远的离别是很可能的事情。

    【巴纳姆效应补充】

    传统星相学、占星术中,还有十二星座、算命先生,往往都是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自圆其说。

    一般情况下求助算命的人都是在情绪低落的阶段,屡遭生活挫折使他们丢失安全感,听天由命的依赖心理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算命先生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用词笼统而抽象,多是人生常见的一般共性。

    由于求助算命者常把算命先生视为先知先觉、神的使者,当算命先生说出开始,自己就会潜意识补全内容,所以就会感到算得准,说的很扎心,好像戳中了自己一样。

    【人性的镜像效应】

    人际关系中,有一种镜像效应。就是说如果你去模仿一个人的习惯,那么你就可以很快拉近两个人的关系。人喜欢和相同的人交朋友,这样能找到认同感。但是注意两点,不要过于刻意频繁的模仿,这样会让人更加反感。还有就是不要模仿缺点。镜像效应的对象,要建立在礼貌的前提上。

    【小艾伯特实验】

    1920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莎莉·雷纳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这项实验。

    约翰为了研究“人的情绪是否和动物一样被人为控制,由条件反射产生”。

    于是约翰和助手从一所医院挑选了9个月大的孩子,也就是小艾伯特进行这项研究。而小艾伯特的母亲每天可以得到1美元的报酬。

    在实验开始之前,小艾伯特首次短暂地接触白鼠、兔子、狗、猴子、有头发和无头发的面具、棉絮、焚烧的报纸等物品。此时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刚超过11个月大,约翰和他的同事开始进行实验。开始时,把小艾伯特放在房间中间桌上的床垫上。实验室白鼠放在靠近小艾伯特处,允许他玩弄挥它。这时,儿童对白鼠并不恐惧。当白鼠在他周围游荡,他开始伸手触摸它。

    在后来的测试中,当小艾伯特触摸白鼠时,约翰和助手就在小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响亮的声音。毫不奇怪,在这情况下,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并表现出恐惧。

    经过几次这样将两个刺激配对,白鼠再次出现在小艾伯特面前。这时,他对白鼠出现在房间里感到非常痛苦。他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

    此时,显然这名男婴已经将白鼠与巨响建立了联系,并产生了恐惧或哭泣的情绪反应。

    在实验的17天后,当约翰将一只兔子带到房间,小艾伯特也变得不安。对于毛茸茸的狗、海豹皮大衣,甚至华生戴上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出现在他面前,他都显示出相同的反应。

    约翰认为,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

    所以现实中有些人害怕某种动物,也许就是在你没有记忆的小时候,受到了类似的惊吓。虽然你没有这种记忆,但是你的潜意识已经记住了这种伤害,并且伴随一生。

    该实验完成后,扭曲了婴儿的心理,被后来的人认为违反学术道德。

    小艾伯特去世的时候,年仅5岁。

    【性别实验】

    加拿大的一位母亲生育一对男双胞胎,在一次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建议将一个进行性别改变,将弟弟作为参照物,证实性别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养成。

    ,其中一个男孩被换上异性的器官,但该男孩由于年纪较小,还处在发育阶段,身体其他方面还无法彻底改变本来性别的特质。

    慢慢他开始变得情绪化,甚至开始抑郁,最后父母才将这个隐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后来他坚持做手术改变回了男性,还恋爱结了婚,所有人都以为他可以正常生活,没料到几年后他还是选择了自杀。

    【人类和猩猩实验】

    科学家凯洛格夫妇,把自己九个月大的孩子唐纳德和一只幼年黑猩猩古亚一起抚养,想看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变化,会不会在长大之后融入人类的社会。

    在实验初期,猩猩和人类确实是在互相学习,学会了人类用勺子吃饭的方式,并且还会模仿婴儿发出的声音,模仿人类的行为,同时婴儿也开始学习猩猩的叫声,两者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

    可是在一年之后科学家就发现了异样,因为孩子出现了“猩猩化”的改变,甚至无法被控制。猩猩变得开始有“人性”,但因为猩猩和人类的生长周期不同,猩猩也不能完全进化到理智的程度。

    也就是说,孩子变得野兽化,猩猩变得人性化。最后考虑到孩子即将变成“半个猩猩”的原因,实验被迫停止。

    猩猩古亚送回去动物园后,古亚却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它已经在内心把自己认为成了一个人类,最后在动物园死亡。

    而唐纳德经过凯洛格夫妇的心理治疗和教育后,长大成为了一名神经科医生。但这还没有结束,在凯洛格夫妇去世后没多久,唐纳德就因为抑郁症自杀了。

    【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这十八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说了个谎言,他把这些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是天才,一组是平庸。但是他们只告诉了老师和校长,没有告诉那些学生。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十八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被认为是天才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