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气量和气象

    第一百零九章 气量和气象 (第3/3页)

意思,这是个追求大义的百总。

    大义,刘承宗明白。

    春秋战国近千年争霸,让中原军事技术理论飞速增长,达到当时技术条件下的瓶颈。

    此后历朝历代的军队,没有哪个朝代不用保家卫国与个人荣誉的大义维系正规军。

    但国有运势盛衰,每个王朝初兴不但有大义,更有功勋授爵、战功授田甚至世荫子孙的实惠,至盛世,物产丰饶民富国强,军队所获实惠更多。

    可到了王朝末年,普遍只剩下这股大义给军队吊着一股气儿。

    不过刘承宗觉得,翻遍史书,像如今军队这么憋屈的情况也无比罕见。

    天下农民起义不知多少,流寇盗匪更多,但官军从来都是手握大义一方,即使在王朝末年,叛乱初期都少有正规军投降叛军。

    为国平叛、加官进爵,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的完美结合。

    尤其在大明这个组织、训练、士气、枪炮、铠甲、具装,都比之先代无比完备的时代。

    一千多年来,农民起义与官军之间的实力从未如此悬殊。

    就在此时,刘承宗突然想笑,但又害怕笑出眼泪。

    他对面坐了一个心向大义的大明帝国前军官。

    当保家卫国的大义被饥饿压垮,只能在纵兵作乱与保境安民之间,寻找一个能填饱肚子苟全性命的平衡点。

    这不可笑,很讽刺。

    可笑的是,他是杨耀眼中的平衡点。

    很快,杨耀手下几名部下被上天猴带来,在营地里另外安置一桌。

    叫王文秀的步兵百总生得一点儿都不秀气,一脸大胡子跟头发连在一起。

    胡三槐、吴养臣两个管队一个瘦一个胖,还有韩世盘、韩世友两兄弟俱是体态雄健,是家丁头目。

    都是固原镇的精锐。

    众人相见,他们还稍有拘谨,高迎祥也不再执着于问边军自家有何不足,拿出周游四镇的阅历在酒桌上活跃气氛,那当真是天下第一。

    就连不愿多饮酒的刘承宗都喝了半碗,这还是他心里提着劲儿呢。

    至于曹耀就不用说了,那本就是个喜好饮酒的,好不容易逮着酒,没喝到被扛回去也差不多。

    刘承宗本来就有点担心曹耀喝多,开始看了一眼人还好好的,俩人还聊了会天,跟他感慨该回延安了,想婆姨了。

    再过一会儿,桌上肉都吃完快要散场,再一回头,曹耀和冯瓤已经不在桌子上了,俩人在山头朝东边垒了几块石头,磕起头来。

    一边磕头一边喊人名,最后大着舌头抱头痛哭,徒留没喝酒的高显跟魏迁儿在山下抱臂立着,尴尬极了。

    他俩喊了上百个刘承宗没听过的名字,若非在里面听见刘遇节这个名字,还真不知道他俩在干啥。

    就连高迎祥等人也被惊动,凑过来朝山上看,问刘承宗:“狮子,你手下那俩兄弟,干啥呢?刘遇节是谁,听着耳熟。”

    刘承宗叹了口气:“杜将军部将,万历四十七年从萨尔浒带他俩逃出来,在辽阳和熊经略撞个照面,被斩了……高师傅见笑,俩人喝多了,祭拜战死袍泽呢。”

    “把他俩扛回营地,夜里都提着劲儿,别这俩撒酒疯再炸营了。”刘承宗对魏迁儿说罢,转头向高迎祥告辞,这才对杨耀道:“走吧,咱也回营,我给你和王百总前后两哨编制,回营细讲,明天跟我回延安。”

    众人举火在山里穿行各自归营。

    韩世盘、韩世友两兄弟成了刘承宗的家丁队长,杨耀和王文秀各领前后哨的哨长,麾下边军就地整编为哨下战兵。

    次日清晨,刘承宗辞别高迎祥,率部向延安行去。

    才刚走出山口,就听有人喊自己,回过头,竟是高迎祥肋下夹着粗杆长矛奔马追来。

    离近了,他才看清,高迎祥夹的不是一杆长矛,朱色长杆头无锋,编了不知从哪来的旧缨头雉尾珠络,是面卷着的红缎面黄边大旗。

    “高师傅?这是……”

    高迎祥没有说话,只在马上笑笑,扬臂将一丈二尺的旗杆握在掌中抖起,红面黄边的大旗迎风而展,正中用黄线绣着偌大刘字。

    高迎祥打马将大旗递到他手中,笑道:“你也该有面自己的旗了,刘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