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诱敌
第四百六十八章 诱敌 (第2/3页)
刀鞘指向北方的黑河上游。
他的计划很简单,引诱官军离开精心修造的壕堑营垒,迫其改变坚壁自守的策略出兵野战。
对明军来说,当两支四千人的军队出现在眼前,一支由汉人组成、一支由蒙古人组成,如果只能出兵拦截一支,他们应该会选择尽快收拾掉蒙古人,再转而集结兵力对付汉兵。
所以刘承宗心里真正的预设战场,就是黑河上游,那里有山地、戈壁和荒漠,但农田少、水渠少,便于不熟悉地形的元帅府将士发挥本领。
至于高应登那支军队,完全只是为了牵制敌军,以免他们派遣多倍兵力对付莫与京,毕竟莫与京麾下四千人,有三千多蒙古人,只有几百个边军老兵。
佯攻不是送死,而是引诱和牵制,刘承宗没把握让莫与京对付同等数量的明军。
毕竟原装的大明边军虽然装备上扯了后腿,但揍起蒙古军队那是专业对口,效率比元帅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元帅府军队对标的是擅长驻营设垒的边军,还要攻关破堡,考虑到军队运力与行军速度的关系,因此刘承宗在设计上就把队一级的小炮、射速快但射程稍有欠缺的单兵三眼铳都去掉了。
换句话说,刘承宗补给困难,整支军队在武装上散发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贫穷气息。
他的军队并不在意持续火力,在意的是一次打出去多少铅丸铁子,不管你穿甲不穿甲,骑马不骑马,举不举盾牌,我打中了你就得躺下非死即伤。
大明边军那是什么玩意?
一个营大大小小七八十门炮算少的,三眼铳鸟铳组成轮射阵线,火力密不透风,更何况还有曲射开花、散射火箭,铅、铁、火药不要钱一样往外洒。
这些东西的做工可能没那么好,但生产力差距在这摆着,说句难听话跑了硝的火箭,射得都比骑射远。
堂堂之阵对付同等数量的游牧军队,完全能打得人找不着北。
当然由于思路问题,刘狮子仗着军事经验丰富在干儿子面前也没能装太久的逼,额哲一句:“军队跑丢了咋办?”就把他问住了。
他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被个十二岁小娃娃给查漏补缺了,莫与京手下那么多和硕特军队,而且还有个好几百人的察哈尔马队。
额哲可能不太懂军事,但人家懂自己家的军队……什么叫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好在明军没给他找麻烦,正当刘承宗哑口无言之时,元帅府的塘旗已在大漠黄沙中招展而开,前线情报随军旗飞掠百里,不过两刻便自对峙前线传至清水堡。
牛皮铁靴踏在帐外回廊的声音响起,刘承宗转过头,就听报声传来,护兵抱拳行礼道:“大帅,前线打旗,敌军出兵向南。”
“知道了。”
不同的护兵有不同的职责,刘承宗挥手让人下去告诉传令护兵做好准备,这才皱着眉头在帅帐踱步,心中思虑着目前军情。
他对情报心存疑虑,想不明白为何官军放着北边的弱小对手不打,而会选择南下进击高应登部。
战事过程中,依照元帅府的规矩,战场传递一道情报,由三种方式同时进行,称作三捷。
一捷是在军情有变时,用最快速度向中军传递简单情报,由塘骑线上间隔一里的塘骑通过交替打旗传回来,速度极快,如果塘骑的人手够用且老练,一个时辰能传四百里。
但缺点与烽火类似,无法传递复杂信息,路程越长、参与的人越多,单靠旗语,传达错误情报的可能就越大。
二捷是靠收缩塘骑,每一名塘骑退至前一名塘骑的位置,人人相递口口相传,同样需要较多的人手,但准确性更高,能够传递书信口信,不过速度更慢,即使是最快的速度,也就一个时辰八十里。
三捷最折腾人,必须由前线将领的亲信护兵携带书信奔赴中军,携带最准确的情报与主将最清晰的思路,沿途能跟塘骑换马还好,不能换马就得往死里跑了,这个对传信护兵的素质要求较高,也容易遇上人马身体的意外,通常速度是一个时辰三十到六十里之间。
当然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