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策

    第四百七十五章 上策 (第2/3页)

任何杀人目的的二踢脚配个小石头都能把人炸死。

    更别说专门配个管子,塞个铁球了,长的短的远的近的,都能杀人。

    元帅府的优势就在于刘承宗比谁都清楚火器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分不开,利用从中原卷出来的匠人,在青海快速建立出相对庞大且完善的枪炮制造体系。

    这决定了在西北,体量跟元帅府差不多大小的汗国,不可能比他的枪多……更别说叶尔羌的体量比整个元帅府小得多,几乎跟西宁府差不多。

    “吐鲁番能动员两三万军队,哈密是座地形不好,好在是好守的小城,最少需一个营驻军防守,还要防备里应外合,以及敌人不来攻你怎么办。”

    刘承宗说完,把问题抛给周日强:“三千人的兵粮从哪里,你来算,算出来我给你拨三千人守哈密,算不出来你就去按我说的告诉我哥。”

    周日强把这事想得太简单了。

    人们在热情中很容易头脑发热做出非凡的壮举,就如作为百年来第一个登上哈密城头的汉人将军周日强一样。

    这位将军手上的兵马不多,水师衙门十八位蒙古罗汉、百余造船匠人和三百名蒙古大力水手在他的号召下统统穿戴甲胃手持兵器,做好了与那座小城共存亡的准备。

    他觉得以元帅府之强盛军力,在哈密这个地方作战,只要他们能守到大军来援,一定能轻轻松松把吐鲁番集结的军队扬了。

    但打仗不是简单的二减一,

    多少军队能守住哈密、调这些军队进驻哈密要多久、若敌军不来他们要驻守多久,维持驻军的兵粮需要多少人运送,粮食从哪儿出……都需要进行精密的计算。

    运粮的事,算周日强的本职工作;计算军粮路耗,也是地方文官的必要技能。

    他在脑中快速思考,很快就得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数目。

    封建采邑制度下不到一万口人的哈密没有供养三千常备军的能力,卫所制度下的肃州供养肃州卫已是极限,空有运粮的人手和运力,却没有粮食。

    而以牧业为生的赤斤卫、敦煌、瓜州三个地方加到一起都没有一万人,他们能把自己喂饱就尽力了,运粮更是无稽之谈。

    元帅府掌握有余粮的地方只有河湟,尽管距离极远,但其实到这,运粮还算容易。

    兵粮仰赖外运,牛车载粮五百斤,每日行进三十里,从新城运到哈密要走三个月,就算牛天天从地上薅草吃,到哈密粮食要被牛倌、车夫和武装押运人员吃掉四百斤,至少还有一百斤运到。

    真正的难点就在于刘承宗所说的,如果敌军不来,军队要驻守多久?

    每驻扎一天,三千军队都要花费一万五千人的粮食。

    不需要千日防贼,防贼三百日,元帅府的储备粮就会被哈密拖垮。

    周日强心里那团火熄了,刘承宗狡黠地笑道:“还是听我的吧,周兄也不必灰心,我有上中下三策,在哈密驻军,跟吐鲁番作战,是下策。”

    周日强喜道:“那敢问大帅,中策是什么?”

    他不问上策,是因为这上中下三策,通常都是有说法的。

    下策很傻很天真,治标不治本;上策很好很完美,执行难度大;因此通常谋士献计,就是希望君主使用中策。

    不过他这个反应倒是让刘承宗愣了一下,因为他就是君主,不需要玩这些道道,他希望周日强问他的是上策。

    所以刘承宗反应很平澹:“不驻军、不征税,哈密保持原样,与吐鲁番议和、开市,换取名义统治。”

    周日强叹了口气:“若吐鲁番不议和呢?”

    刘承宗被这个反问逗笑了,撒开缰绳在马背上摊手道:“那这难题不就丢给吐鲁番了吗?他们要在哈密驻军,要往哈密运粮,还得防备着我率军攻打,明年这个时候他们就被拖垮了。”

    刘承宗蛮不在乎地张手道:“叶尔羌地方城池重镇皆是环围大漠之绿洲,东西交流不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