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斩首计划

    第五百九十一章 斩首计划 (第2/3页)

垛后给强弓上弦儿向城下张望。

    那喊话士兵看见城上骚动,还觉得自己要立大功了,边喊边往这边移动,突然就见城上光膀子的罗汝才张弓搭箭,朝他飚地一箭射来。

    吓得喊话的左军士兵赶紧躲,但乒地一声,箭还是钉在铁臂缚上,随后还没来得及反应,城头一排火枪手就将重铳、鸟铳架在女墙上,一次齐射直将城下所有喊话的、射劝降信的士兵放死。

    罗汝才这一个营,前身是青海元帅府时期三大练兵营里,步营的一个千总部。

    以此为基础,罗汝才在康宁府升任参将,由汉藏士兵组建成营,士兵出身和军械装备都比较杂。

    到现在,营内火枪队都是三眼铳、鸟铳、重铳、抬枪混编的花枪队,他们的战斗力相对来说比三大营要差一点。

    但这个营的士兵特点很鲜明,他们跟着罗汝才培养出很强的荣誉感。

    只不过他们的荣誉感跟正常军队不太一样。

    营内汉军,曾把大明的韩王府洗劫得一干二净;营内藏兵,也把康宁府试图复辟的土司贵族统统掀翻在地。

    除了新募的宝鸡兵,营里有一个算一个,都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子,全是天底下最离经叛道的亡命徒。

    这帮爷们儿站在城墙上,对明军劝降的话单听都觉得耳朵刺挠:你左良玉何德何能啊,也配劝降老子?

    眼看劝降士兵在城下被火枪打死,左良玉牙都快咬碎了,还是没下令进攻。

    他不敢。

    因为左良玉知道附近就有元帅府的军队,他们的宁夏友军曹文诏正把骑兵散到凤翔府各处郊野,试图搜寻元帅军的蛛丝马迹。

    曹文诏不是自己来的,他还带来了白广恩、神光显、卜应第三人,以及三边总督洪承畴的训令。

    洪承畴人还在银川,发兵时他们的计划是尽量配合陈奇瑜,助其完成将元帅府大军困死在关中的战略。

    但同时,洪承畴也担心陈奇瑜成事不足。

    准确地说,洪承畴担心的是明军在会战中的短板:战场瞬息万变,各部来自天南海北,没有配合作战的默契,总兵们也互相不服,容易被各个击破。

    而这个问题,是洪承畴无法解决的,毕竟他不是陕西和陕西三边的总督,只能让宁夏边军这四个营听曹文诏的。

    至于陕西土军和各地赶来的援剿客军,洪承畴管不着人家。

    所以他只能给曹文诏提供一点意外情况发生时取胜的建议:斩首。

    洪承畴总结了所有关于元帅府的情报,汇总各路将领的履历以及各级官府组织情况。

    认真分析之下,他认为元帅府最大的弱点是刘承宗。

    元帅府不是大明或后金,没有深厚的人才储备,只要是会战,刘承宗就一定会亲临战场指挥。

    以明军没有总指挥的散装兵团,去和有刘承宗指挥的元帅军进行会战对垒,对明军来说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得不偿失。

    所以一旦困死关中的计划告破,曹文诏就应尽量引诱刘承宗打会战,不计一城一地得失、不计野战守城胜负、甚至不管元帅府在整个陕西、三边乃至整个西北的战争局面。

    务求找到机会,发起会战,在会战中以几个营为代价,拖住元帅府大队人马,以精锐兵力阵斩刘承宗。

    只要刘承宗阵亡当场,元帅府剩下的那些父亲兄弟都不能号令群雄,那些诸部旅帅、参将也没有能够服众的威望,到时候就是散装兵团打散装兵团。

    而在这一层次,明军跟元帅军不分伯仲,就能依靠更广袤的地域和更强的后备力量,把他们彻底磨死。

    左良玉等人,都同意了这一计划,不只是因为曹文诏带的兵多。

    更多的原因,是本来四川总兵侯良柱也要越境过来完成合围,走一半联系上东边的祖大乐,获知一日之间湖广军就没了,侯良柱干脆不走了。

    跟曹文诏、左良玉这帮年轻人相比,侯良柱是老前辈了。

    天启元年人家就是四川副总兵,镇筸军的杨正芳属于侄子辈儿的,湖广总兵许成名来了都得叫兄长。

    本来侯良柱对刘承宗也有心有轻视,毕竟有康宁府冯双礼率军下山,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