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 孝子贤孙

    第六百一十一章 孝子贤孙 (第2/3页)

  现在他明白,为啥张振率元帅府的骄兵悍将进了延安府,走得那么慢了。

    看来张振那边暂时是不危险了,单是延安府的老百姓就够元帅军喝一壶的。

    俞翀霄决定事情分个轻重缓急,先跳过延安府的情况,摆手道:“还是先说满天星、混天星。”

    李昌龄随即点头,他其实也不乐意说延安府,毕竟延安府如同国中之国,他也没进去过,全是道听途说,谁也不知道里头究竟是个啥情况。

    “此二贼既是王嘉胤旧部,攻城掠堡与王贼无异,常以内应开城破堡,一番劫掠不费力气,遇着官军来攻,也要先问是和仗还是真仗。”

    说到这儿,李昌龄有些气短地指着营中校场的战利道:“这便是和仗。”

    陕北这地方,打来打去都是熟人,单是靖边营这个地方,既出了俞翀霄这个延绥镇总兵,也出了元帅府好几个将军,更出了很多农民军头目。

    只要有攀关系的意愿和利益,几乎每个人都能攀上关系。

    这次李昌龄带兵,就是钻进横山山区的土壑子,追击的前锋部队被惠登相的农民军攀上关系。

    两边临着三五百步,在两座山头上拿枪炮对天一阵乱轰,惠登相处决了几个劫掠中私藏财货的贼兵整肃军纪,将尸首留给官军,又丢下些跛了腿的骡马、用不着的甲仗旗鼓。

    等于两边分赃,惠登相攻城破堡,得了实惠;追击边军也得了战功战利。

    双方还免去兵戈之苦,加深情谊,可谓皆大欢喜。

    唯独他们这些总兵、副总兵着急上火……缺失的兵员、被掠去的装备,可都要他们去找、去要,重新补充。

    更何况长此以往,延绥镇哪里还有乐于作战的边兵?

    偏偏如今,朝廷官府对流贼这种小手段,没有任何反制办法。

    追是追不上,惠登相和周清手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马,甚至马骡比兵还多;官军却只能勉强凑出十个人三匹坐骑,一旦陷入追击战,铁定的步骑脱节。

    而且这还是延绥镇兵缺额严重的情况下,才能凑出三匹坐骑。

    只是坐骑,不一定是马,也可能是驴和骡子。

    整个陕西,朝廷掌控的土地、牧地、马场越来越少,延绥镇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现在根本不是供养不起战马的问题。

    而是根本找不到马。

    步骑脱节,在山区地带就不可能打得过成千上万的农民军。

    既然打不过,前线军官就会倾向于不跟农民军作战。

    而越是不敢作战,军队的战斗能力就越低,农民军的势头就越大。

    这是恶性循环。

    俞翀霄对此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几年之间数次大战,并未令延绥镇伤筋动骨。

    可是几场爆发在延绥镇以外的战役,却对延绥镇产生了深远影响。

    固原易主,陕西西北部的破产流民不再向延绥镇迁徙;漠南成立都督府,蒙古牧民也不再跨过边墙为墩军种地乞活。

    延绥的人,真的一年比一年少,大明的陕西,延边卫所的血快要被放干了,不论卫还是营,夷丁的数目都已经占到近三分之一。

    实际上他这段时间在榆林拜访了许多赋闲在家的老总兵。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总兵,对如今的情况也束手无策,提供的建议,只能是保留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部队,以步制骑。

    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墩军又向榆林城报告,边墙以北的鄂尔多斯万户部出现异动。

    隶属于萨囊台吉的乌审部,不知从哪儿筹备出牲畜牛羊,且成千上万的蒙古骑兵正在向乌审部汇集。

    边墙上的守备分析,萨囊台吉和他的领主额璘臣,似乎在筹备一场入侵明边的战争。

    由不得明军将领多想,乌审部与边墙仅距百里,用起兵来穿越毛乌素海、跨过无定河,也不过朝发夕至。

    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部落,突然涌入数千战兵,无疑能给驻军仅有四万五千人的延绥镇,带来巨大压力。

    因为延绥驻军虽多,防线也长,不到五万军队,散布在东起黄甫川堡、西至花马池的一千五百里防线之上,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