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临京

    第237章临京 (第2/3页)

气急败坏的哭诉皇帝这封旨意是如何的不合情理,对于士民的影响会有多大。

    无数地方官员还在奏折中言称,地方士绅大多都有些不稳,对于皇帝忘记先帝血仇的做法极为的不满。

    甚至还有人为投降建奴和为建奴效力的人洗地,其中最常见的言论便是‘钢刀加身,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俯首’云云……

    朱聿鐭一边冷笑着看着这些奏折,一面悠哉悠哉的赶着路,心中却是杀机无限。

    这些怂货们这理由何其可笑,这种立场更是置无数浴血沙场的将士们情何以堪?

    难道那无数战死的将士们就应该面对钢刀而无惧,就应该为了保护这些败类们而流血么?

    你们这些士绅的确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无法与满清的钢刀硬撼,这场抗击入侵的战争,的确也无须你们亲自上战场上搏杀,若是你们肯出钱给朝廷,让朝廷可以保障将士们粮饷充足,免于饥寒与装备无虞。

    那拿钱搏命的将士们,也的确无须你们上阵,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他们吃的就是这断头饭,向上爬也全靠手中的钢刀,这是等价交换,谁都说不出一个不对来。

    但你们一边缩着脖子分毫不出,一边还要怒骂将士不争气,满清一到你们又拿出钱粮保平安,事后却给老子说不得不低头,那就只能对不起了,老子手中也是有钢刀的。

    但武人的刀,很明显抵不过文人手中的笔,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老朱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因此对于贪官污吏以及士绅,是极为严酷的。但老朱对于普通百姓,却绝对算的上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数一数二的存在。

    他不仅仅在任时下过百姓可以越过三司,直接绑缚贪官进京的律法,更是创造性的发明了‘大诰’这新鲜事物,鼓励百姓受了冤屈,可以顶着大诰入京告御状。

    这种种不得‘人心’的策略,当然让整个读书人阶层对于老朱从来没有任何好感。对于他的记载,永远都是老朱残暴好杀的一面,尤其是明初的几大案,更是让这些笔杆子们渲染的如同末日一般,完全就是‘民’不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