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风雷不及掩耳

    第三十三章 风雷不及掩耳 (第2/3页)

而与袁绍等人接洽,陈冲亲自往之,袁绍等人不知所措,唯有臧洪欢迎他到来。陈冲当众与袁绍立下誓言,以犬血再写盟约,望两军为讨董齐心勠力,若唯此誓,天人共戮之!事后,陈冲又与众诸侯一一谈心,便连袁绍,都与他寒暄了两日,言及袁氏满门为董卓屠戮之事,还邀请袁绍到雒阳拜祭,袁绍勉强应之,陈冲见他口是心非,索性便住在酸枣,每日与雒阳书信联系。

    如此一来二去,时间很快到了十月底,韩遂得知如今雒阳形势,很快便托信使回复说:“刘君至蒲坂,凉骑至槐里。”槐里距长安六十里之遥,言下之意也已准备齐全。

    万事周全,陈冲当即遣使传信晋阳,信上内容不多,是两人早已约好的暗语:“白马下潼关,西风过茂陵。”

    刘备接到信件后,按原计划做出部署:

    奋武将军公孙瓒率军一万五千人,以幽州别驾从事田畴为辅,乌桓校尉严纲、振威校尉单经为先锋,阎柔、公孙越等人为中坚,走吕梁小路直取蒲坂。

    白波将军郭大率军一万五千人人,徐庶亲入其军中为辅,其余四帅除胡才留守,李乐、杨奉、韩暹皆随军出征,他们绕路上郡,出雕阴直取华阴。

    征西将军刘备自率两万余众,分为前中后三军,以东平校尉张飞与赫连凡莫领前军、并州治中从事虞翻与军司马刘德然领后军、军司马田豫、公孙范、孟建等随自己入中军,此路拒董卓最近,因此兵力最多,他们将先取安邑,再取大阳。

    十一月初三,大军终于卡东,犹如雷霆。公孙瓒自中阳先动,他们带了十日干粮,出中阳,绕通天山,接连越过蒲子、北屈,于十一月初七直抵采桑津,留下千人后,他随即从冀亭而出,沿汾水直下汾阴。

    谷与此同时,刘备一行飞河跨山,连下永安、平阳、临汾,于十一月初九兵临至安邑城下,河东太守王邑正在城中,他虽服从于董卓,但因与陈冲素来交好,又听闻并人大军出河南,因而未曾对并州设防,刘备这才得以驰骋河东之间,如入无人之境。

    刘备亲自策马至安邑之下,到城前呼唤王邑。王邑上城楼前说:“我与刘君虽素未谋面,但与陈君则有世交之谊,今君率军出州,无故犯我疆界,是何居心呢?”刘备仰望城楼,抬首高呼,字字沏清:“我率军勤王讨贼,需何居心呢?”…

    一句勤王讨贼,掷地有声,王邑无颜回答,周遭也一阵纷乱。只听刘备在城前继续承诺,只要王邑随军讨董,大军沿路不杀一人,不取一物,不扰一民。他如此承诺下,王邑斟酌形势,终究决定开门投降。

    入城以后,刘备留三千军士驻守,将安邑郡兵遣散归乡,执意留下的则让他们北上闻喜驻守。而后他马不停蹄,更换旗帜,假借王邑的名号,走吴山翻越颠軨坂,直至大阳城下,王邑亲自叫开大阳城门,领一万士卒入驻,而刘备踏马大河,踩坚冰至陕县之北,陕县令远望旗帜,误以为是董卓自河东调来的援兵,也开城让刘备入驻,刘备于十一月十二,成功占领茅津,并继续向东西夺取险要。

    此时董卓正屯兵于东部一百里处的渑池。自兵撤雒阳以后,他派董越领万人守函谷关,胡轸领两万守新安,牛辅领两万守东垣,自己领五万众在渑池休整。

    十四日得知刘备占领陕县、大阳的消息,董卓勃然大怒,他在军议上叱骂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