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天降灾兆

    第三章 天降灾兆 (第3/3页)

修髯,边和陈冲谈及前二十年的天灾。

    他戏谑说,自己已快七十岁,见过的日蚀有九次,听过的没见过的日蚀有十叁次,每次朝廷为平天意,都罢免一名叁公,至今免官者不下六十人,若天意有常,怎见朝廷仍是江河日下,而灾祸不加稍减呢?要么免官无用,要么所免非人。若以此更迭天子,不亦可乎?说罢,他和陈冲两人都哈哈大笑。

    故而对于流言蜚语,陈冲充耳不闻,只一心放在修缮白渠一事上。

    世祖定都雒阳之前,关西之地经秦汉六百年经营,建有堤渠无数。光成国渠、郑国渠、白渠、漕渠、龙首渠等大渠总长便多达千里,各县的小渠支流更是不计其数。以此堤渠水利,关中遂旱涝保收,再无凶年,被称为千里沃野,帝王菁华。

    只是历经王莽赤眉之乱后,关中民不聊生水利毁坏,堤渠无人修缮多有崩塌。而世祖见关中残破,便干脆定鼎雒阳。世祖之后,诸帝对经营关西一事也不甚关心,时至今日,关中人物仍弗如当年远甚。

    如今叁白渠为地震所震毁,虽是天灾无情,但对陈冲而言,却也是一个重修水利的好时机。他便于农闲之余,征召叁辅百姓重修河堤。

    很快,叁辅征召了约有十万人修渠,众人如同一条不见头尾的长龙,挨着在白渠边挖土引水。此时天气炎热,天上的太阳好似透过了皮,生生晒入血肉里,让人一阵阵的发昏。有时有大雨瓢泼下来,淋到身上,不是清凉的爽快,而是一股镇痛的针刺感。人们都说,便是在早些年大旱的时候,也没有这么热过。

    但修渠还是进行了下来。陈冲知道百姓辛苦,干脆将尚书台搬到渠边,白日里在渠边行走视事,夜里再在行台中办公。很多百姓说渴热之事,陈冲便令羽林军在渠边煮茶水供人取饮,又令虎贲军在渠边植树搭棚供人歇息。

    修渠非是一日之功,一直持续到七月农忙时候,十万人也不过刚刚翻修了一遍白渠而已。但陈冲本来也是做长期打算,始皇帝那样的不朽功业,也不能一载而成郑国渠。于是百姓们又被遣散回乡,约定大约到九月时,再回来修渠。

    回到长安后,陈冲又向朝廷上表,说他打算在故武帝成国渠的基础上,在渭水北岸再开一渠。引汧水绕过郿县,直入武功成国渠中,可命名为高德渠,以彰天子之德,天子准奏。

    可就在这时候,兖州牧曹操向朝廷上书,说最近兖州贼军多有变动,他多方打听下,发现是临淄贼军中生有变故,似是伪帝被废!伪大将军张饶遇刺身死!

    【1】白渠:即泾渠、郑国渠之延伸。战国时,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政,凿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于洛水,渠长叁百余里,可以溉田,韩国欲以此消耗秦国国力,无心东出。但渠成之后,关中成千里沃土,无论旱涝之灾,年年都能丰收。

    西汉时依秦前例,又以白公为水工,穿渠引泾水,起谷口,入栎阳,注渭中,长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故名曰白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