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诸葛亮上治安策

    第十六章 诸葛亮上治安策 (第2/3页)

少不了涂抹圈画的潦草痕迹,一看就知道是临时赶写出来的,但奈何论述极为巧妙,令刘燮不禁全神贯注,一张又一张地翻看,非一口气读完方才罢休。

    阅罢,刘燮长舒一口气,又看回全文开头,发现孔明给这篇策论命名为《治安策》,他难掩心中对诸葛亮的欣赏之情,自言自语道:“若真如孔明所说,给我五年之期。”

    诸葛亮的《治安策》既以军事上的策略为重点,又在开篇首先论及了政治战略,主要是外交战略。全篇总体立意很高,考虑较为全面,在总结前面得失的基础上,详述了军事上的行动方略。全文较长,这里摘录其关键论述如下。

    首先是政治战略,在战略外交上,最重要的就是安抚云北:“鲜卑塞外劲敌,中国但有衰落,胡虏便趁势而起。高祖与世祖时,皆有匈奴肆虐,到桓灵之际,鲜卑兴盛,前有檀石槐,后有柯比能,动辄十万骑,有动摇国本之势。所幸平城血战,先帝翦除大患,立府云北,会盟部族,方使大祸消弭。如今北疆清彦,不驻重兵,多赖于此。”

    可在刘备驾崩后,陈登又随之病逝,云北长史府的威慑已有所下降。部分胡人如库辱官、慕容鲜卑,欲再就檀石槐之业,已明面上倒戈扶持辽虏,而暗中中立观望的,更不知有多少,这才使曹真在河北来去自如。而且如果继续放纵下去,不排除草原各部被辽人贿赂,反戈一击的可能性:“辽人不惜血本,欲从中作梗。乌桓、鲜卑好乱,已有其兆。倘若胡人背盟,尽数倒向辽人,则南北形势逆转,燕山反为敌险,胡马寇略平原,郡守亦无可治,拖延三五年,民心倒戈,可又为强敌也。”

    所以说,云北长史府是政治战略非常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对恒国拓跋部,要用尽手段与之联合、联姻、强化关系,总之形成对草原的绝对压制,切断辽人入寇的道路。但也要注意,不能使拓跋部坐大,朝廷虽与拓跋部交好二十余载,在拓跋力微一代不至于出什么差错,可世事无常,一旦传到下代、下下代,拓跋部存自立之心,而朝廷无力制衡,那就是养虎遗患了。

    所以对于北面的战略,文中认为,当以草原为主,辽东为辅,朝廷当先出兵震慑群胡,使其不敢倒向辽人,辽人自然也就不敢大肆入侵河北,最多沿路攻打卢龙、北平等地而已,难成大患。

    而对于南面的孙权,诸葛亮的态度反而万分谨慎,他认为其战略价值要远远高于辽人。虽然到目前为止,吴人并没有对朝廷产生大的威胁,但这主要是因为孙权继位不正,又年轻难以服众的缘故。但实际上,江东孙氏已经占据了所有楚地,战争潜力极为巨大,又借用江淮之便,往来快捷不下骑军。一旦其完成内部统合,威胁实不小于东朝盛时。

    而且孙氏在楚地立足已有三代,国殷而民附,麾下又多有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