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8章 国力决定一切

    第1788章 国力决定一切 (第2/3页)

俄国灭亡了,欧洲各国肯定担心帝国会如同蒙古人那样席卷欧洲,立刻就会转变立场。

    帝国可没有做好同整个欧洲开战的准备,也不可能打赢。

    战线太长了,再强大的国力也支撑不起。

    帝国的底线,还是之前的要求,将中俄的边境线划定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山一线,禁止俄国进入亚洲。

    因此战争的目的,就是逼迫俄国接受现实。

    而以俄国的体量,肯定不会轻易屈服,一定会和帝国拉扯、消耗很久。

    幸好帝国已经和波兰建立了联系,从东西两个方向对俄国展开进攻,迟早有俄国人承受不住的时候。

    在战争的背后,帝国需要做的,就是尽快稳定整个中亚、西伯利亚的局势,好给前线提供足够的帮助。

    “经过研究,这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棉花的种植。尤其是长绒棉,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远超中土。中枢已经决定,在西北地区建立棉花产业基地,同时在原有的山东等地区进行退棉还耕。”

    西域的开拓,带来了产业调整。

    原本的大明,为了满足棉纺织业的需要,在山东、松江府等地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来种植棉花。

    这毫无疑问影响了粮食产量,给民众的生活需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帝国注重海外开拓,在东南亚、辽东、新大陆都开垦了无数耕地,总算是弥补了大量的粮食缺口。

    但问题依旧存在。

    首先,这些地方过于遥远,粮食运输的损耗十分惊人,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其次,这些地区经过长久的开发,本地人口数量也开始爆发性增长。大量的粮食不得不优先供给本地,再能够输送中土的就少了许多。

    因此这些年来中枢一直想办法从本土抠出足够的土地来满足粮食缺口。

    西域收复之后,广袤的土地除了用来粮食生产之外,更加令人惊喜的是,可以满足棉花种植。

    尤其是质量更好的长绒棉,十分适合西域的气候。

    中枢果断决定,在西域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