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患得患失的李秀宁(求推荐收藏)

    第二十五章 患得患失的李秀宁(求推荐收藏) (第3/3页)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他,很快,随着流民的增多,长安城内这种流言说法也越来越多。

    但就在前几天仿佛一夜之间,这种传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因为国无主,方才会有天灾降临。

    想都不用想,这是庆王放出来的,新晋的文武百官们也都为了攀附着从龙之功,纷纷请奏上书庆王登基。

    庆王自然是推辞,说一番朕德行浅薄,不能为天下主之类谁也不信的话。

    嘴上这么说,但行为却很诚实:三辞三推一天完成,紧接着就开始登基大典。

    巧的是,庆王一登基,大赦天下,旱灾就消失了。

    至少在朝堂上,再也没人提旱灾的事。

    大家你好我好,其乐融融,庆王甚至还在城内摆了流水席,说是要与长安民众同乐,宴请天下。

    皇帝登基,在朱雀大街上摆流水席。

    看到这里的时候,杨默就感觉到了荒唐。

    封建王朝果然是出奇葩的地方。

    庆王这是憋的想当皇帝都快憋疯了啊,一登基连脑子都没了。

    当然,杨默没有时间去管奇葩皇帝的奇葩行为,继续看下去。

    旱灾并没有因为谁的登基消失,长安城附近没有流民是事实,但并不是因为皇帝的流水席,也不是因为新皇的德行感动上苍,老天爷下起了谷子雨,解救万民。

    而是关中的灾民全都被赶了出来——而且是早就开始行动。

    根据李家在庆王府的密探所报——现在应该是皇宫里的密探了。

    大灾刚上报到朝廷时,某幕僚谋士让当时还是庆王的皇帝压下了这封奏折,然后上了个驱虎吞狼的计策:流民、灾民是虎,太原李家是狼。

    将流民和灾民全都驱赶到李家去,吃干净李家在太原的粮食。

    理由也很简单,李家不是有造反的准备么?

    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让灾民吃光你的粮食,看你还怎么造反?

    如果你李家不让灾民进城吃粮,那我就让御史上奏弹劾。

    反正御史都是我的人,打舆论战我是不会输的——信中大抵是这个意思。

    杨默看到这里的时候,脑袋上顶出三个大问号。

    庆王这是从哪里捡到的鬼才,居然能够想出如此大傻逼的计策。

    关键问题是,他居然还同意了,甚至龙颜大悦,当晚饮酒三升,临幸了七个贵妃。

    封建王朝是真他娘的操蛋。

    饶是杨默点满了骂人科技树,但面对如此荒唐而又是事实的现状,也只能发出这样的感慨。

    困惑了多日的问题:关中官府为何驱赶流民,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封建王朝政治家的思考方式,果然和自己这个现代人有天壤之别。

    人口是封建王朝的基石,这个狗皇帝居然就为了削弱李家的实力,将流民拱手相让给太原。

    难道他们就不怕李家喂饱了这些流民,然后武装起来——都不需要武装,一人发块板砖,去长安把他从皇位上砸下来?

    但当半月后,杨默站在城楼上看着外面铺天盖地的流民时,他方才意识到自己错了。

    庆王他们果真是封建王朝土生土长的人——他们真的不怕。

    朝廷那个给皇帝出计策的家伙,或许也真的是个鬼才。

    这十天里,李秀宁忙着安置这三千流民,几乎没怎么回府,偶尔回来正巧遇到杨默,瞬间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杨默倒是很自然,只是微微点头,便带着马三宝出去了。

    带着马三宝在城内转了几日,他方才发现封建王朝的官吏们安置灾民和自己之前设想的方式截然不同。

    也通过马三宝了解到太原城的家底:粮食的确有很多,但却架不住城外的流民更多。

    密密麻麻看不到边。

    李家的幕僚算了算,如果让所有的灾民入城,太原城内的粮食不仅不够,甚至还要去其他城借粮。

    看着马三宝给自己的幕僚们提交的调查文书,杨默不得不感慨:这一招驱虎吞狼,当真是釜底抽薪。

    封建王朝的这些统治阶级,真不把底层百姓的命当回事。

    对人如蝼蚁命如草芥这句话,杨默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