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4章,战斗打响

    784章,战斗打响 (第3/3页)

  胡一舟命令下了,九寨保安团各部都动了起来,尤其是守在二道坡的伤病留守连跟刘敢的补充营,更是积极的准备着。没错,鬼子一路向北,首先要面对鬼子兵风的,就是他们。

    至于在两河交汇处的李云龙新一团,也在准备着,甚至原本被老李放在王堡那里的侦察兵,又向南边的涉县侦查了一段距离。

    只是,小鬼子似乎忘记了清漳河谷这条通道,依旧是守着涉县跟邯长公路,丝毫没有北上的意思。

    防盗了

    抗战爆发前,日军主要装备1929年定型的89式中战车。该型坦克战斗全重13吨、乘员4人,主要武器为一门57mm火炮,弹药基数100发。辅助武器为2挺6.5毫米91式机枪,携弹量2745发,前机枪在车体左侧,炮塔机枪与火炮轴线呈150度夹角(逆时针方向)。车长塔在炮塔右侧,有高射机枪座。89式中战车采用铆接结构,装甲厚度最大为前装甲的17mm,侧装甲和顶装甲为10-17mm,最大速度25km/h,最大行程170km。

    二战初期时,97式在面对德军的一号坦克、二号坦克、苏军的BT-7、T-70时都并不落后。但由于47毫米炮弹的重量太轻,动能流失太快,距离一远炮弹的穿透力就大幅降低。客观地说,日军在战前定型的坦克并不比当时的同类武器落后许多,只是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场上并不急需更加重型的坦克,所以研制后续坦克的进度被拖慢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急急忙忙加速,然而为时已晚,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

    定型于1935年的95式轻战车显得更加“经典”一些。战斗全重7.4吨,乘员3人(车长、驾驶员、机枪手),采用柴油机为动力,最大速度可达46公里每小时,并可有效避免火灾,以至于后期的89中战车也换用相同的柴油机,算是开了先河。95式装备一门37mm坦克炮,具有一定的穿甲能力,小巧、轻便、灵活,总产量达1250辆。95式和97式共同成为二战日军产量最大的两款坦克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