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新片特别的营销方式时机果然非常的重要,莫斯科发生的

    第四百一十五章 新片特别的营销方式时机果然非常的重要,莫斯科发生的 (第3/3页)

上百老汇舞台为荣,论到戏剧艺术,能和不列颠争一争的,还是我们百老汇嘛。

    这些看过大学试映场次,和影评人专场的作者,都一律称赞这部电影的深度思想性。只是有一些人认为结尾过于理想化,不如把他改编成悲剧结尾,老一代的清教徒式的工厂破产,工人全部失业,老厂长伤心死去为好。

    而西海岸,则大多数称赞几位主角的演技。特别是格里高利·派克和汤姆·汉克斯最后结尾的大辩论。这两段独白简直是多年难得一见的新老男明星的正面交锋。是自从迈克尔·凯恩和劳伦斯·奥立弗两人的飙戏以后,男人对白戏的巅峰。

    只有中西部的芝加哥,底特律,等地的人对电影大家批判。那里的产业工人很多,这部电影为资本家说好话太多,华尔街的人只想把工厂拆分,然后出售到亚洲去,不管工会的所获。而那些厂长也不会像格里高利·派克那样心系工人,拿了卖工厂的钱,再开始造房地产,或者搬到佛罗里达去享受。

    而商学院的评论则正好反过来。

    中西部的淡水派经济学重镇,芝加哥大学非常欣赏这部电影里的自由贸易的精神,只有淘汰落后的产能,才能实现产业进步和全民福祉。

    东海岸的MIT,西海岸的伯克利等咸水派经济学学派,则批评电影不顾社会公平,不顾底层蓝领的死活,是彻底的为企业家辩护……

    “有争议就是好事,我们就等这试映的口碑慢慢的发酵。”

    罗纳德的面前,和往常不同,放的不是影评,还是一堆商业评论和艺术评论。这部电影出手就和其他的营销不一样。

    占据了智力高地的讨论空间,接下来就是让各大报纸转载,传播这部电影的奇特之处,激起普通观众的好奇心。让全美各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辩论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内容?

    “罗杰·艾伯特的影评稿子在这里……”理查德递给罗纳德一份传真件。现在影评家对罗纳德的电影都有一种先天的加分,反正不能评价的特别低。

    看了影评人试映场次的罗杰·艾伯特,在他送来的稿子里,就给这部罗纳德的新作打了三点五颗星(满分四颗星)。

    “汤姆·汉克斯是扮演加菲尔德的合适演员。他不必明说他用大笔钱来弥补生活中缺乏爱的问题。

    我们从他的眼神中就知道,当他谈论积累他人的钱时,眼睛闪烁着光芒,但每当他凝视凯特·苏利文小姐时,眼神就变成了一只崇拜女主人的西班牙猎犬。

    ……收购要约在工厂内的股东大会上达到高潮,约根森和拉里·加菲尔德都发表了演讲。格里高利·派克在这里的措辞和表达方式让我想起了弗兰克·卡普拉经典电影中的关键场景,小人物站起来捍卫传统的美国价值观,得到了起立鼓掌,电影就结束了。

    但是在其他人的钱中,派克坐下后,汉克斯站起来捍卫贪婪。他的论点真是太出色了。”

    好家伙,居然把自己和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相提并论,还隐隐有自己超过他的意思。罗纳德看得笑逐颜开,“多准备一些代金券,看看有没有去澳洲或者东瀛度假的公司,安排一趟两周的豪华游……”

    “后面还有……”理查德指指报纸,原来影评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一栏。

    “这部电影在非常有喜剧风采的同时也做到了非常的有趣。我很喜欢导演罗纳德·李的处理,这让我想起那些老好莱坞的杰作……

    但是,我不喜欢电影的最后一场戏。东瀛人从天而降,所有人都赢了。它感觉像是后加的,人为制造的,是好莱坞制片厂为了提供一个不符合电影精神的,为了卖座而添加的结局,是一种膝跳反射式的好莱坞大团圆,所以我扣了半颗心,只给一个大拇指推荐……

    而且股东大会也不是解决这种股权争议的场所,之前的董事会就决定了。这似乎是这部电影唯一在商业上事实错误。”

    “哼,伱懂什么商业,就懂的抄袭萨默斯的评论。”罗纳德对这种影评人在杰作里总要找点瑕疵的习惯很不满,“那啥,不要送东瀛假期的代金券了,看看安排一个夏威夷的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