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少壮多努力

    第六章 少壮多努力 (第3/3页)

,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

    注释

    蔡文姬: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才女。

    辨琴:辨别琴声。

    谢道韫:晋代女诗人。

    东汉的蔡文姬能分辩琴声好坏,晋朝的才女谢道韫能出口成诗。她们身为女子,尚且如此,身为一个男子汉,更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

    心解

    女子勤学

    这一节讲的是女子勤学的故事。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东汉末年人,是我国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而且有着过人的音乐天赋。相传在年仅六岁的蔡文姬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念及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蔡文姬归汉后,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琴曲。另外,由于战乱蔡文姬家中原有的四千卷书全部遗失,她却凭自己的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没有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同时为保存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第五回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有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典故。谢道韫是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女,从小就喜欢吟诗作赋,聪慧能辩,很有才华。有一次谢安召集子侄讲论文义,刚好下起了大雪。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八岁的侄子谢朗回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七岁的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诗句对仗工整,比喻恰当,得到了谢安的夸奖。谢道韫传世的作品还有《吟泰山》,诗句不以婉转细腻见胜,却充满阳刚之气,气度非凡,不让须眉,可见其文才气度。

    中国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谢道韫、卓文君与李清照。

    卓文君善鼓琴,好音律,而且不慕虚荣,坚定追求自己的爱情,成为后世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留下了“凤求凰”、“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的千古佳话。李清照是与李白、李煜并称的“词家三李”之一,其词婉约而不造作,委婉融合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一首《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更是“直欲压倒须眉”(出自《雨村词话》)。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奇女子,如勇敢救父的缇萦、刚毅果断的王昭君、见识远大的红拂女、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为国为民的杨门女将、击鼓抗金的梁红玉、巧夺天工的黄道婆、铿锵风骨的柳如是、侠义执著的秋瑾等等。

    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从属地位,其本分就是在家操持家务、服侍丈夫和孩子。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其《吾国与吾民》中所说:“古代中国闺女实际上比之欧美女子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不过受了较好家庭教育,则她可以增厚一些培养为良母贤妻的基础。而她的一生也没有旁的事业,只有做做贤妻良母而已。”儒家经典《周礼》对女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女子应该具有贞顺的德行、优雅的举止、委婉的谈吐、精湛的女工。后世甚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并提出了妇女应该遵守的“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在这里,《三字经》以女子的成就来激励男子学习是作者开明思想的体现。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

    刘晏: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

    正字:校对书籍的官员。

    勉:努力。

    致:达到。

    唐代的刘晏只有七岁,就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翰林院的正字。他虽然年纪不大,但已踏上仕途。你们刚刚读书,更应该勤勉读书。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是这样的。

    心解

    榜样的力量

    所谓神童,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超常幼儿,即智能显著高于同龄阶段常态幼儿发展水平及其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幼儿。我国古人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有特禀异质,迥越伦萃,岐嶷兆于襁褓,颖悟发于龆龄”(《册府元龟》)的幼儿同一般幼儿区别开来,把他们称为神童,给予特别重视。唐朝的刘晏就是这样的例子。

    刘晏,字士安,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职,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七岁时就已经读完了“四书五经”,是名噪长安的“神童”,八岁时唐玄宗封泰山,因献《颂》,授翰林院正字。虽然刘晏的年纪很小,但他对当时的朝廷上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情况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唐玄宗召见他,一旁的贵妃非常喜欢他,就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玩耍。唐玄宗问道:“你是正字,那么你能校正几个字呢?”反应敏捷的刘晏马上想到这是向皇上进谏的好机会,于是他回答:“‘四书五经’中的字都是对的,只有一个字是错的,那就是‘朋’字。”唐玄宗对于他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大为惊讶,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此后,刘晏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对他后来的施政改革,都有重大影响。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千疮百孔,财政极为困难。刘晏上任后,对漕运、盐务和财政体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的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有很多神童:甘罗、曹冲、孔融、蔡文姬、司马光等等。有人将古代神童的共同点总结如下:善于独立思考,不盲从,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才思敏捷;记忆力强;想象力异常活跃,他们考虑问题时,常常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着很强盛的求知欲;心理比同龄儿童成熟。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也不乏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神童”。他们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被大众熟知,但是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却无人能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每当此时,人们都会搬出王安石著名的《伤仲永》,感叹一句“泯然众人矣!”近年来,中国儿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共同在北京推出“人才抢先”——四至五岁灵智超常儿童培养计划。“一石激起千层浪”,神童的培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纷纷质疑这样是否会有拔苗助长的倾向,是否会摧毁了孩子的天性?可以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得当,就只能得到物极必反的苦果。沉重的压力和残酷的竞争会让他们的灵气和才华逐渐枯萎,直至最后消失殆尽。因此,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公众,都应该理性地看待神童现象。

    《三字经》在这里并不是宣传神童而是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勤奋学习。这一点是需要明确的。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注释

    司:掌管。

    苟:假使,如果。

    曷:怎么。

    狗负责晚上看家,雄鸡负责早晨报晓。人们如果不思用心学习,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会连这两种小动物都不如。

    心解

    学习是一种信仰

    狗会忠心耿耿地为主人看家护院,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准时在每天黎明时分报晓,提醒人们该起床做事情了;蚕会吐丝,供给人类作丝帛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类食用。

    万事万物都有自然界所赋予的特质,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也是如此。和低级动物相比,人类拥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因此如果我们不求进取只是一味地苟且度日,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世界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原本因为家境贫寒,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是自强不息,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数学,并到清华大学旁听。后来终于摘得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明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让世界为之震惊。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美国的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在家庭老师的指导下,她学习盲文,学习语句表达,还学会了说话。二十岁时她考进哈佛大学,并完成全部学业。之后,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如果她不曾努力学习,而是自暴自弃,相信只是一个被动接受别人帮助的残疾人。人类也少了一段奋斗不息的励志传奇。

    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父母、同学、老师、书本、网络、社会都是我们很好的“教师”,我们从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原则、维持生活的技能等等。其中,书本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知识最为渊博的“老师”了。从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乐趣。我们的总理***也积极倡导青年人多读书。他认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也许有人会说,现在这么忙怎么会有时间读书呢?其实,我认为读书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每天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积累到几部书。另外,读书要有选择,阅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独存下来的书。只有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引发你的思考。

    读书还要讲究方法。对于读书的方法,我国南宋时期教育家、理学大家朱熹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们归纳为“朱子读书法”。第一,循序渐进。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读书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松松垮垮,而要进度适当,方能见效。第二,熟读精思,切忌读书贪多。第三,虚心涵泳。既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测书中的道理,穿凿附会,歪曲了古人本意,也不能死守着之前的观点,不肯接受新的进步观点。第四,切己体察。读书必须联系自己,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行动。第五,抓紧用力。时间上要抓紧,精神上要振作。第六,居敬持志。读书必须精神专一,全神贯注,还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认为读书重在求意。他还主张读书不必求“全”,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最终为我所用。他进而主张“学一半,撇一半”,所谓“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

    读书时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摒弃读书的功利性。古人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功利性思想的体现。真正的爱书家固然手不释卷,但不是为了学问。他是将书当做了友人,将读书当做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通过和书本的交流,阅读者获得的是更为充实的精神愉悦。从古至今,很多人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为后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由于个人的阅历和悟性不同,因此我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注释

    致君:辅助君主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

    泽民:用自己的行动为百姓造福。

    人在幼年的时候学习圣贤之书,长大以后就要行圣贤之事,对上要辅助君王,对下要造福百姓。如果做到了这些,你的声名得到了宣扬,祖先得到了尊容,也给下代树立了好的榜样。

    心解

    学习的目标

    当今社会,人们要经过胎教、幼年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教、成教这些终身教育之后,还要经历临终前的教育,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煞费苦心的“教育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曾国藩曾经说过:“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自卫其身。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三字经》认为,幼年志在求学,长大以后,步入社会就要学以致用,将自己的学问反馈给社会,上报效国家,下为苍生造福。这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意义。

    古时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学习是为了光宗耀祖。“扬名声,显父母”,出自《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人行孝道有始有终,孝道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孝之终”就是要“扬名声,显父母”。“裕于后”是为子孙后代积累福德,让自己的德行像奔腾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儒家思想偏重于入世,因此唐以后的读书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后、封妻荫子为理想目标,都涌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道路。

    一则公益广告《知识改变命运》,给予很多青年以学习的动力。这句话出自华人首富李嘉诚。1928年李嘉诚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生计,李嘉诚被迫辍学。1950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股权。1960年,香港地产业陷入低谷,李嘉诚大胆投资地产;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超过420亿美元。2000年,长江实业集团总市值约为8120亿港元。2008年3月19日,李嘉诚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从贫困少年到“塑胶花大王”,从地产大亨到救市的白衣骑士,从“超人”到新经济的领袖,从管理大师到传媒高科技弄潮儿。在以1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港澳台百富榜首富的同时,他也以浓缩了无数人财富缔造梦想的亲身经历成就了自己在华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一个穷困的少年,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用几十年的时间,缔造了财富创造的神话,以自己的不凡经历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传奇。

    “知识改变命运”,改变后的命运是什么呢?绫罗绸缎、雕梁画栋、山珍海味?在成功以后,李嘉诚积极回馈社会,获得的是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精神财富、心灵满足以及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读书可以带来物质财富,但是这并不能成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我们不要做“高雅”的酒囊饭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验:读的书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以前完全没有体验过的世界,内心的充盈和满足感是任何物质无法代替的。摈弃掉学习的功利性,完全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而人生也会焕发出多重的光彩。

    人遗子,金满籝,

    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注释

    籝:竹筐。

    经:经典著作。

    功:成果,收获。

    戏:嬉戏、懈怠。

    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而我并不这样,我只留给他们一部经书,希望他们能精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勤奋就会进步,嬉戏有害无益,你们要努力学习,不可松懈。

    心解

    勉励后代

    世人留给子孙的都是满箱的金银财宝,我留给子孙的只有这一部《三字经》。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中的道理却非常人所能理解,要想做到更是难上加难。最近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段话:穷人的孩子上学读MBA,是为了以后挣钱。富人的孩子读文学,是为了享受钱的感觉,而富人的孙子读的却是鉴赏和收藏,至于孙子的儿子,则要考虑怎样保持不破产了!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把金钱在人们心中的无上地位表现了出来。而最现实的道理也恰恰就是“金钱虽然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正因为金钱如此重要,因此大多数人都是勤俭持家,其原动力就是为了给下一代打基础。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为下一代留下财富呢?

    《三字经》所说的“我教子,惟一经”是汉代“二疏”的故事。“二疏”是疏广与疏受叔侄二人的合称,他们生活于西汉汉宣帝时期。疏广,字仲翁,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朝廷征为博士,深受汉宣帝的赞许,后被选为太子太傅。同一时期,他的侄子疏受也以“贤良”的资格被举荐为太子家令。从此,叔侄二人朝夕相伴,共同辅助太子,朝廷中一时传为美谈。除了每日给太子讲授《论语》、《孝经》等典籍外,疏广、疏受还经常教导太子将来贵为人君后要以民为贵,省徭薄赋,体恤下情。五年后,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疲劳。功成身退是天下的道理。现在我们当到这么大的官,可谓功成名就,再不辞去官职,将来恐怕后悔莫及了。不如我们叔侄一起回家养老岂不好吗?”疏受欣然接受。于是叔侄一起称病辞官回归乡里,他们的行为得到人们的赞叹。皇帝为了感激他们对皇太子的教导,在临行前特意赐给他们黄金200两,太子也奉赠黄金500两。回到故乡后,叔侄二人几乎天天设宴款待亲朋,乡邻有了困难,他们也慷慨赠金。当地老百姓还特地修建了“散金台”,以感念叔侄二人的散金善德、济贫之恩。日子一长,族中亲友便私下劝说:“你们不要再馈赠别人了,该留下点钱为子孙购置些产业才是。”疏广、疏受二人却笑着回答:“我们散尽金钱正是为了子孙着想啊。只要子孙安分守己,辛勤耕读,自有前程。如果给他们留下过多的财产,不用劳作就有优裕的生活,这只会助长他们的惰性,日子久了,容易变得骄奢淫逸、游手好闲。我们何苦去贻害子孙呢。”听了这番话,乡亲们方知他们的用意,非常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

    人的美德属于心性,通过日常的耳濡目染是可以“遗传”给后人的;物质属性的钱财是不能遗传的,故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此外,林则徐也曾经有过一段阐述,林则徐写有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所以古人才说“积财给子孙是留祸,积德给子孙才是留福。”

    北宋名相寇准幼年家境贫寒,全靠母亲为人织布维持生活。寇母经常是一边劳动,一边教寇准读书。在寇准做官后不久,母亲就病逝了。寇母临终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寇母让仆人将这幅图收藏起来,并嘱咐在适当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一路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准备大肆操办。仆人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寇准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寇准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寇母将她的金玉良言留给后代,清朝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传给儿子们的则是知识——图书,他说:“吾无美田宅、园池、台榭、金玉玩好之物以传后,所传者惟是尔。”因此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传是楼”。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书中的真理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是这一部分的总结和概括,再次强调了勤奋努力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也反复强调“学而时习之”的重要。学了知识,要能够随时思考、随时见习,随时要有体验,要能够反省,这就是学问。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我们都要以此为座右铭,时时刻刻地勉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