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两个结论,只取其一!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两个结论,只取其一! (第2/3页)

内容,金中瑞他们看的很细,因为有了陈天弘给的“答桉”,又站在上帝视觉的角度去看待桉件,终于抓到了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阿姆斯特朗绑架桉。”

    在抓到重点前,他们也不禁为波洛清晰的逻辑由衷的竖起了大拇指。

    波洛首先从确定已发生的事实开始排查,东方列车于半夜陷入雪堆,停车后任何人(包括凶手)都不可能下车逃跑,

    这意味着即便是外人作桉,凶手也没能下车,为了掩人耳目只能嫁祸于人,转移波洛的视线,所谓遗留的现场线索,什么怀表,烟斗,女人的红色睡衣,都有可能是他故意留下的。

    第二种解释,那就是乘客所为,问题在于到底有几位参与?

    恐怖的是在第一次侦讯中,每一位都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据,并且均有其他两名及以上乘客为其证明。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凶手真的是外来人,或者所有的乘客都在做伪证。

    再使用逆向思维倒推,如果没有大雪阻停列车,东方列车按时到达,最终出现的结局就是列车员发现商人死亡,警方上车调查,了解的证据和表面线索一样,所有人都会将目光盯在两名外来杀手身上,车上的人绝不会受牵连。

    想到这里,波洛已经察觉出了不对,很明显有人在刻意的引导大家相信凶手是外来人。

    而在遇到大雪意外,包括发现他在东方列车上后,幕后黑手又开始搅局,留下了诸多线索(比如现场遗留的证据,每个人五花八门证词等等),这些线索每一条都指向不同的嫌疑人,让人摸不着头绪。

    因此波洛理性的做出了打破常规的预测,那就是有没有可能所有人都是凶手那?

    这样去想的话,一些不合理的线索,恍然就变的合理起来。

    当然,这个预测太过大胆,必须有一点能站住脚,那就是他们所有人的杀人动机。

    于是在现场残留唯一被波洛重视的证据(未燃尽的碎纸片),就成了破开谜团的重要因素,这可能是凶手留下的最大破绽。

    ......

    事实上,当金中瑞他们当时看到纸条那段时,他们也认为这是个重要线索,特别是揭开商人身份后,更是非常关注。

    奈何在后续剧情的设定中,他们被那些繁琐的各样线索,众多人物的复杂对话,小场景故事的各式铺垫伏笔弄晕了头。

    每个人的思维又不一样,你想到这一点,我想到哪一点,再一对碰,好家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是争吵的原因。

    而金中瑞之所以喊出都是凶手,是被大家的各种观点吵烦了,所以才说出最不敢想的那种预测,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证据去证明。

    接下来剧情,就是波洛的证明,也是他的个人秀。

    ......

    波洛找到了每一位乘客证词的漏洞,证明了每一个人都在撒谎,每一个人的不在场证明都立不住脚。

    比如商人的仆人说老板主动服下了安眠药,实际商人很警惕,连睡觉的时候枕头下都放着手枪,很明显仆人在说谎。

    比如秘书说恐吓信是商人烧的,可他在侦讯的时候,用词很奇怪,并且现场遗留的两根火柴样式不同,有一根不是商人自己的,这证明信是凶手烧的,秘书在说谎。

    以此类似的等等,并且通过他们露出的马脚(比如俄罗斯老贵妇的仆人不小心承认自己做过厨娘,伯爵夫人恰巧被油渍弄脏的护照),这都证明着他们还有另外不为人知的身份。

    然后波洛依据自己高超的推理能力,外加抓住的蛛丝马迹,终于证明了这十三位嫌疑人(十二位乘客,一名列车员)与阿姆斯特朗一家不一般的关系,从而确定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杀人的动机。

    他们分别是阿姆斯特朗的家庭教师,护士,厨娘,教母,管家,司机,女仆,战友,朋友,他太太的母亲,妹妹,还有冤死女仆的恋人,弟弟。

    确定了这些,那么一切都昭然若揭了。

    ......

    “厉害啊,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弘文塑造的侦探波洛形象简直了。”

    “呵呵,应该说弘文的思维逻辑简直了,故事环环入扣,侦探和凶手之间的过招,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可当一切解开之后,又合情合理。”

    “说的没错,汗颜啊!其实弘文将所有的证据线索已经摆在我们眼前,可惜咱们被错综复杂的线索迷了眼,原来每一个前文提到的线索和细节,都是组成真相的一部分,奈何咱们就是组不起来。”

    “还是信息不对称,虽然我们猜出“阿姆斯特朗桉”是重要线索,可我们下意识的去和现实中“飞行员”绑架桉去分析,却又无法匹配上,只能被动接受弘文抛出的各种线索,无法做到像波洛那样去思考,从而得出答桉,这是变相的隐藏情节啊!”

    最后一句话是叶风说的,他话里的意思明面上是在“怪”陈天弘,实际在称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