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封驳和中旨

    第十三章 封驳和中旨 (第3/3页)

放屁,因为圣旨要具备法律效力,需要司礼监盖上皇帝的大印然后送到内阁加盖内阁的印章才算数,内阁要是觉得皇帝的旨意不妥,就能行使封驳之权。

    什么是封驳?简单点说,就是旨意是扯淡,内阁不通过,发回司礼监重拟……

    朱厚照要给永王三卫兵马真要说起来还不算破坏祖制,因为祖制就是亲王可以拥有三卫兵马护翼,这也是太祖时代分封诸王镇守天下的初衷,只不过到了永乐时期,为了防止后世有人效仿他自己再来一出靖难,所以对各王兵马进行了削减,但并非是明面上的。

    可藩王无诏不得离开封地可是真儿八经的祖制,朱厚照想要永王肃倭,就是明目张胆的破坏祖制,这样的旨意发到内阁要是能通过才叫有鬼。

    不过内阁有封驳,皇帝也可以下中旨,所谓中旨就是皇帝的旨意不通过内阁直接发给接旨人,不过中旨同样会被抵制。

    比如大明的高级官员想要上位需要六部九卿公推,也就是备选的几个人由六部九卿来投票,得票高的就会被推荐给皇帝,最后多半能成为新的大佬。

    这是正常的程序,也说明人事任命权还在皇帝手里,可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比如皇帝看好一个好基友,想让他当吏部天官,但会推的候选人名单里面没有怎么办?

    那么会推之后递交上来等批示的人选就会被皇帝否决,然后下旨意给内阁告诉阁臣,这位好基友可以胜任天官,但内阁觉得这家伙不够资格,于是把皇帝的旨意封驳。

    这时候皇帝就可以下中旨,直接给好基友让他接任吏部天官,好基友也确实可以坐上这个位置,因为皇家最大的权利就是人事任命。

    但是基友再好也未必敢赴任,因为只要他赴任,就铁定会遭受到官场上所有官员的鄙视和不屑,就好像他这个天官是通过谄媚皇帝得来的一样,就算坐上那个位置也别想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皇帝的中旨对于文官而言就跟废纸没多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