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他么的天才

    第四百零九章 他么的天才 (第2/3页)

    儒家道统之争,乃是生死存亡之争,身为名教子弟,势必誓死卫道!

    这和皇帝改革其它诸多政策不一样,完完全全的不一样,儒家要是在他们当政期间没落甚至衰亡,那么他们就是儒家千年以降最大的罪人!

    “众卿无需紧张。”朱厚炜淡笑道:“朕知道你们想的是什么,朕不会废了科举,更不会动摇儒家的根本,只是科举有些地方效率太低,需要变动一下。”

    “臣等愿闻其详。”杨一清深吸一口气,语气有些冷淡,似乎已经做好和皇帝决裂的打算。

    “怎么说了,进士为官乃是定制,然而三年一次的会考,最终选出来的进士也就三四百人,折合到每年也就百余人。

    这些进士步入官场之后,*****、贪污腐化者、才能浅薄者,比比皆是。

    真要论起来的话,能有三成勉强合格之官员就算不错了,朕如果要清扫官场,清除那些不合格之官员,诸位爱卿觉得这天下还有多少官员能留任上?”

    几位大明金字塔顶端存在的重臣尽皆无言。

    大明有京察制度,然而大多数的京察无非就是走个过场,甚至已然成为攻讦政敌的手段,哪有那么多的公正可言……

    “陛下。”梁储开口道:“科举制度既然公正,又流传千年,为历代王朝所用,可见其选拔人才是合理的,陛下喜欢改革不合理之弊政,科举既然合理,那何须改之?”

    “梁爱卿说的没错,不如听听朕的想法。”朱厚炜笑道:“选拔人才之制,从察举、征召到九品中正制,直至流传至今的科举制,可以说科举确实是沿用至今最合理的制度,也是给了寒门学子最大希望的制度。

    然而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不会嫌人才少,更何况天下官制大改,再加上开疆拓土在即,朕需要的读书人实在是太多了。

    而且说句实话,朕不是对儒家观感不好,而是对名为儒实为理的学术没有太大的好感。

    读书人是大明的精英,读书人通过读圣贤书获取出仕为官的机会,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