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交锋盐税

    第39章:交锋盐税 (第2/3页)

须问个明白才是。

    工部尚书刘遵宪急忙出列,询问一二:“启禀太子殿下,微臣不知殿下在掖县与招远筑城,可否以为开矿?”

    有了前车之鉴,哪怕身为一部尚书,要想跟太子叫板也得小心翼翼,以免被问及题外话,昨个晚上您都吃了什么啊,那就当场惨死了……

    “刘爱卿所言正是!”

    幺鸡都猜到这货接下来想说什么了,不过身为“奥斯卡影帝”的外孙,拥有足够的演员的自我修养,必须配合到位才是嘛。

    既然太子坦然承认,刘遵宪便祭出一道金牌令箭:“殿下此举只怕有与民争利之嫌,逆天悖理,举步维艰。再者说来,我朝自万历年间,屡派内侍奔赴各地开矿,不仅收效甚微,更时常激发珉众愤慨。此举或得不偿失,还望殿下三思!”

    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的矿税是广义上的,包括其他工商税收。其实施的初衷和目的是好的,就是为了改善帝国早已畸形的税收结构。

    只不过悲剧在于这位不爱上朝的皇帝,想以一己之力来对抗实力强大的文官集团与其背后的工商利益集团,除非这两大集团互撕,否则不可能有获胜的希望。

    有了刘遵宪的开路,吏部左侍郎陈必谦便搬出实例道:“启禀殿下,臣依稀记得,在万历二十八年,凤阳巡抚李三才便上疏圣上,曰矿税繁兴,则万民失业,陛下乃万民之主,惟不能夺民之食。微臣以为,若矿使遍布各地,广颁搜刮之令,必巧取豪夺,致使民不聊生,为我大明千秋社稷,此举万不可为也!”

    到了崇祯执政的末期,朝廷上的东林余孽已经不太多了,但仍旧有不少人,比如陈必谦便是其中之一,平时看不出任何端倪,但凡涉及矿税,那就等于踩了这帮人的狗尾巴。

    只要涉及自身利益,莫说是首辅大人,就是诋毁皇帝的事情,他们都干得出来。在否决矿税的问题上,作为工商业集团的代言人,东林内部的态度是极其一致的。

    当年的矿税太监便是万历皇帝绕开东林控制的一条特殊渠道,所以为了打击皇帝的一意孤行,东林便与联合起来,不惜以煽动百姓,以曝力的方式来对抗皇帝的命令。

    见到小太子被怼得默不作声了,都察院右都御史商周祚乘机疏言道:“启禀殿下,一物一货所缴之税多不胜举,商人无利可图,百姓深受其害,矿税所得之银均来自层层盘剥,此举乃是敲骨吸髓之法,深含珉众之血泪,殿下万不能广派征榷之使,而使得各地陡生祸乱!”

    不批驳矿税的东林不是一个合格的东林,如果换成是甩锅爹,遭到如此激烈的反对,估计又得收回自己的打算,老老实实地继续向老农们要钱去了。

    从以往的经验上看,只要朝臣们坚持己见,便可屡屡得逞。在无赖般的利益集团面前,皇帝反倒成了值得同情的弱势群体,这在明末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还有更甚的,在万历三十四年,云南曝徒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