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刺猬一样的九江

    第三百二十五章 刺猬一样的九江 (第2/3页)

击队的战术。

    面对会爆炸的臼炮,明军的传统城墙并没能提供太大的防护作用。

    而面对爆破加重甲突击队的攻城模式, 在被火炮全面压制的的情况下,明军也很难组织起来有效的反击。

    经过这一连串的失败后,杨嗣昌提出来组建新标军, 同时针对性楚军的大量野战炮以及臼炮在攻城作战里的庞大威胁,针对性的改进了防御战术,开始围绕着城墙修筑大量的防炮工事, 甚至是主动离开城墙,在城墙外挖掘壕沟,构筑堡垒等战术节点以抵御楚军的火炮优势。

    这一战术,在临湘战役里第一次大规模使用,后续又在长沙战役里继续进行。

    虽然在这两次战役里,明军依旧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防御战术也的确给楚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

    而明军方面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也只能继续这么干。

    总不能和楚军打野外会战,或者是傻乎乎的呆在城墙上挨炸,或者干脆是躲在城墙后,然后等着敌人冲上城头不是。

    中原地区的明军披甲率, 可远不如楚军, 真玩近战混战, 楚军的重甲突击队能把他们打出屎来。

    这年头的近距离混战, 盔甲就是王道,个人武艺,勇气士气之类的在盔甲面前,那都是渣渣……

    但是,明军在九江城防御作战里,还是对战术进行了比较大的革新。

    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大规模使用红夷火炮了。

    城头上部署的十五门大型的红夷重炮就是明证。

    不过面对明军打的越来越龟缩,并持续加强火炮的方式,楚军也没有古板的应用老一套的战术,同样也是在战争中不断的改进自身的进攻战术。

    比如说臼炮的运用方面,以前楚军还会大大咧咧的的直接拉上前线开火,但是现在不会了,而是会利用地形、壕沟等,偷偷摸摸的把比较轻的十八斤臼炮一路送到前线,最后利用其大角度弹道,直接在壕沟里开炮。

    这种十八斤臼炮在壕沟里机动,开炮,哪怕是城头居高临下部署的明军火炮都没办法威胁他们。

    这种战术模式,其实有点类似二战期间迫击炮的战术,不过实际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臼炮的威力可远远没办法和后世的迫击炮相提并论。

    同时楚军也开始应用手榴弹。

    最开始的时候,楚军是在临湘战役里,由士兵们自行制作简易的手抛炸弹扔到敌人的战壕里进行作战。

    等到长沙战役的时候,罗志学就已经初步组织了一批掷弹兵用于攻城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楚军里的掷弹兵,并不是用来打野外会战的时候,列队上去然后朝着对面二三十米外的敌军队形扔炸弹……

    嗯,不是不想,而是明军不给他们这个机会……明军已经好久没和楚军打过正儿八经的野外会战了。

    因此楚军里的掷弹兵,目前是专门训练用于阵地的攻坚作战。

    简而言之,就是往对面敌人藏身的壕沟里扔炸弹!

    至于为什么要专门训练一批掷弹兵,而不是直接给步兵们配发手榴弹。

    一方面是这年头的手榴弹威力有限,重量轻了威力太小,而威力上来了又太重,寻常士兵根本就仍不出去太远。

    另外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一方面,这年头火药可是很贵的,手榴弹也是很贵的。

    楚军根本不可能给太多的士兵都配发手榴弹,真要全军配发的话,楚军的军费根本就撑不住。

    两个原因之下,楚军也就只能专门选出来一批精锐步兵,专门训练成掷弹兵。

    这些掷弹兵除了接受火枪手的训练外,还会额外接受投掷手榴弹的训练,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更加精锐,作战手段更加多样化的火枪手。

    臼炮前置,掷弹兵的出现,这些都是楚军为了应对明军在防御作战里,越来越喜欢挖战壕的措施。

    不过更加重要的还是楚军更加丧心病狂的装备火炮,并且倾向于大口径火炮。

    以前楚军觉得两斤半野战炮就很好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