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元老,毁誉参半

    十朝元老,毁誉参半 (第2/3页)

至像这种,往死里翻的。

    但这到底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白了并不是说谁说的错了。

    而是屁股的位置不一样,或者说一个时代的人对于臣子的理解,出现了不同。

    在宋代的宋理学出现之前,当时的时代看的是什么?

    看得其实是孟子的那一套理论。

    什么理论?

    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

    说白了就是君择臣,臣亦择君。

    不要想着一个臣子一生就跟着一个老板,儒家最开始人家也没说这个,孔子他自己就不这么干。

    他一直说的干的就是在选择,也在被选择。

    后面的韩信,陈平等等都是如此。

    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也没有那么的忠诚。

    哪怕是这股风气在唐朝也没有问题,毕竟你看看魏征,从李建成死了之后,混到了李世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人家说啥了?

    你只要别在你老大还活着的时候跑到敌人那里去,你也就算是做的仁至义尽了,咱们不能把路都堵死了,把话都说绝了对吧。

    直到宋朝的程朱理学出现之后,然后经过了一次次的演变,最后被当权者拿去删删减减然后成为了一个所谓的忠君理论被彻底的定了下来。

    至于原版是什么意思,这个对于皇帝来说,我要的是你们的忠心,我又不是非要一个真相。

    哪儿那么多的废话?

    在风气改变的时候,人们在看待这件事情上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了。

    而我们现在也不需要去有什么忠君的想法,或者我们也不吃这一套了,所以在这里面自然而然的就再次看向了他的人生。

    看一看冯道这一生到底都干了什么事情,能够让他得到生近乎于圣人的评价。

    先说他的王朝更迭吧。

    二十八岁的时候,冯道正式出仕。然后进入了刘守光的朝堂之中,这一去那就是一个...一个好尴尬的选择。

    年不足三十岁的冯道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脑子里还是有着很直白的东西,那就是做好自己的本分最是重要。

    而偏偏他当时的主子大燕的刘守光也是个没脑子加不听劝的。

    不知道那根儿筋搭错了了的刘守光非要去和当初正是如日中天的李存勖干一架,还扬言要灭了李存勖。

    然后冯道就觉得,这个家伙脑子指定是有点毛病,怎么能胡来呢。

    所以他劝了,劝谏的还十分的认真,然后....他就被关入大牢了,等着刘守光大胜归来之后再将他斩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不过让冯道感觉到幸运的是,这个倒霉催的刘守光运气实在是不怎么好,这一去就再也没有能够活着回来。

    他回不来了对于冯道来说倒也是一件好事,最起码他不用担心自己的脑袋了。

    所以他趁着大燕全程一团的时候,直接逃了出去,自己之之前的地方是不行了,干脆就一逃就直接奔着太子去了。

    然后就投奔了那位如日中天的皇帝李存勖。

    这一去才算是真正开始了自己风光无限的人生。

    在李存勖的手底下,冯道的才华被很快的发挥了出来,然后一路扶摇直上直接冲到了宰相的这个位置。

    并且又接连经历了李嗣源,李从厚,李从苛这后唐的三代君主。

    之后在石敬瑭崛起之后直接取代了后唐,站到了那个位置上面,而作为后晋君主的石敬瑭其实也不是什么外人。

    他是李嗣源的女婿...

    嗯,一个内部自己人。

    人家自己家亲戚的内部权利更替,所以冯道也就顺势走过去了,没有那么多的乱七八糟。

    这一次的权利更替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他就这么顺其自然的完成了权利更替,完成了朝代的跨越,并且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然后石敬瑭认了辽太宗耶律德光当爹,等到石敬瑭死了之后,辽太宗也就直接撕毁了合约,然后直接把自己的干孙儿石重贵直接锤了一顿。

    然后贡献了汴梁之地,导致了后晋的覆灭。

    面对着辽国的铁骑,冯道作为一个纯粹的文人用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生生的说动了辽太宗耶律德光让他不去屠城。

    从而保全了汴梁城的无数百姓,这一点来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