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明:明朝的特色——八股文(上)

    补明:明朝的特色——八股文(上) (第2/3页)

暴君流?

    唯恐赵匡胤同志出现的太慢了?

    玩呢?

    所以说在那个时期,你经常会听到这种话语啊。

    清河崔氏世家望族,一共十二位宰相门楣显赫!

    还有那进入凌烟阁二十四臣的萧瑀一脉一共窜出来八个宰相。

    你认为这个东西正常,他也真的挺正常,毕竟人家无论是基因还是资源都在那里摆着。

    他们出不来人才那倒不正常了。

    但你觉得这是啥好事儿?

    很明显,不是啥好事儿。

    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内容吧.....那叫一个随意啊。

    儒家经义就算了,还有北宋儒家经典也没关系,但是动辄让你写诗作赋这就很奇了。

    这玩意和治国有什么关系?

    当然了,这也是为什么唐朝大诗人那么多了,因为这玩意他科举考啊。

    换而言之,你让高考考足球试试,等到打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只要国足别上,随便抽出来一个全国重点高中足球队的,他也输不了越南啊。

    所以在这个庞大的基本盘之下,出些妖孽级别的大诗人那还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但是还是那句话,治国的官员考写诗作赋,这玩意你感觉和八股文哪个更加的不靠谱?

    毕竟你要知道除了这玩意在治国上有问题之外,你考官怎么选也是一个问题。就比如你让一个唱了一辈子轻柔舒缓的音乐家去评判摇滚.....

    这是它不好么,这是我不喜欢啊。

    你还不是匿名,看着你没啥关系,我不弄你干嘛?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诗赋还是儒家经义的分析,那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

    毕竟对于“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理解,我就觉得这是孔子再告诉自己的弟子。

    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已经被我打得没有以后了。

    你想咋地,我是考官,别和我扯别的,我不听!

    你就说我这么解释有没有道理吧。

    我就非要说,这《论语》是当年咱们的至圣贤师孔仲尼给当初中原道上的兄弟们制定的规矩。

    咋地你有意见?

    对吧,我是考官,我觉得是这个样子,你能咋整?

    有种让你爹来咬我。

    这些问题就直接导致了很多问题,最直接的就是诗赋的形式比那八股文还要空洞,反正摸不清上面考官的想法。

    那就弄点模棱两可,哪儿哪儿都说得通的呗。

    所以说到了王安石时期,这位北宋宰辅一口气来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科举的改革。

    毕竟经历了五代十国这种掀翻桌子的局面之后,想要重新来点什么也不是那么难了。

    所以说,废诗赋,取经义也就成为了八股文萌芽了。

    当然了,既然是萌芽那就说民这个阶段和八股文的完整版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他只是规定了考试内容就是四书五经。

    但是并没有去规定用什么格式去写。

    当然了,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情就是,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有那种闲得蛋疼想要蹬鼻子上脸的。

    俗称炫技。

    然后八股文的初步模式也就这么慢慢的出现了,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去写文章,让这文章看着就更加的精彩,虽然内容上没什么鸟用。

    但是你进不如看着好啊。

    不过虽然废掉了诗词歌赋这方面空洞的东西,可之前的那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比如我坚定的认为《论语》就是当年孔夫子给中原道上定下来的规矩,而且我还有十足的理由。

    比如孔子的体格子,还有动辄带着三千小弟....徒弟给你将德行,你说你要不要怂?

    虽然这是一句笑话,但是你不可能否认的就是,哪怕到了现在,对于四书五经里面内容的具体解释仍然是有着很多不同的看法的。

    这个东西很难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的经历不同,看到这些东西语言之后的想法,自然也就不同了。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这个东西仅仅是学术研究也就罢了,大家互相讨论讨论。

    但是这可是要考试啊,而且还是对官员考核的这种考试。

    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你这不胡扯呢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