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诸葛孔明——隆中对

    第十二章 诸葛孔明——隆中对 (第2/3页)

他的战绩。

    其实都是刘备的。

    比如那火烧博望坡....

    当然,我并不是要说火烧博望坡这件事情是诸葛亮的功劳啊,而是要说的是,这件事情我们有两个最大的错觉!

    第一,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在我们的认知里面,火烧博望坡是夏侯惇主动进攻的。

    或者说是,曹孟德准备进攻荆州,让夏侯惇打得一个前站,而后面就是紧跟着火烧樊城以及携民渡江了。

    第二,营销号也不知道是为了证明诸葛亮没有带兵能力,亦或者是为了证明刘备其实很能打。

    所以他直接将火烧博望坡这一次大战扔到了刘备身上,甚至可以说,那个时候诸葛孔明压根就还没有出山。

    这里面当然是没有了,而且对于火烧博望坡这件事情,他是丝毫不说前因后果,也不说火烧博望坡是怎么出现的。

    当这两种思维碰撞在了一起之后,这件事情的先后顺序就好像成为了,曹孟德要拿下荆州,夏侯惇成为先锋,刘备火烧博望坡,诸葛孔明豪放隆中对,然后大军一到,逃跑啦!

    但实际情况呢?

    里面有一个很小的错漏,那就是火烧博望和曹孟德进攻中间差着很大的时间。

    这也是隆中对,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地方,时间!首先我们要知道的一点是,火烧博望坡的时候,诸葛孔明虽然出名了,但的确是没出山,当然这件事情仍然和诸葛孔明似乎没啥关系。

    可不代表这件事情和隆中对就没有关系。

    其次,火烧博望坡的时候,曹孟德别说图谋荆州了,他连冀州还没弄明白呢。

    这压根就不是作为图谋荆州的前沿阵地,更不是曹军吞荆州之战。

    正常的顺序是,建安六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屯兵于新野并且想要结交荆州的豪杰名士。

    但是吧,刘备在荆州吃不开啊,所以万般无奈之下,他得到了司马徽的指点。

    并因此而知道了卧龙凤雏的名字,顺带还得到了徐庶的效忠。

    淡然也在后面出现了三顾茅庐这件事情,隆中对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而在这个这个时间点,是在建安六年!

    建安六年是个什么概念呢,孙伯符是建安五年死的,袁本初是建安七年死的。

    这么一说,是不是就明白了这个概念,建安六年诸葛亮出名的时候,袁本初还活着呢,虽然身体可能已经不好了。

    而这和夏侯惇的博望坡被点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博望坡之战发生在哪一年呢?

    建安七年!

    那是一个什么概念,是北方都还没分出胜负呢,是曹孟德看到袁本初挂了有点放松差点让他的几个儿子给翻了盘,是孙伯符留下的烂摊子刚刚被孙仲谋整合好。

    这个时候,是刘景升还活蹦乱跳呢。

    所谓的博望坡之战,是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叶县,夏侯惇受命前去抵挡,驻军于博望的刘备火烧自营退却,夏侯惇不听李典所劝,与于禁追击刘备,留李典守后。

    然后一把火之后,被刘备锤的和三孙子一样。

    之后刘备和夏侯惇各自罢兵休战,夏侯惇虽然后面失败了,但是前期也让刘备无功而返,顺带烧了自己的不少辎重粮草。

    倒也不算特别的难堪。

    之后在几年之后,也就是建安十二年这终于出现了那声名赫赫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

    而这里面为什么要说火烧博望坡和隆中对有关系呢,就是因为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面,刘表还活着,虽然算不上活蹦乱跳,但他仍然还活着。

    同时刘备在火烧博望之后,用实力向荆州人证明了,他刘玄德就算是落了平阳也是虎,不是那守成的刘景升所能比拟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荆州还没有投降曹魏,而刘备用了博望坡之战和几年的时间拉拢到了不少的人手和名望。

    这就给了刘备一个机会,什么机会?

    虎吞荆州的机会。

    从而有了隆中对里面的那句话。

    其主不能守,天所以资将军也。

    说白了就是让刘备,你麻溜快点的,拿下整个荆州之地,虽然没了南阳郡了,但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