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隐患

    第246章:大明根子上的巨大隐患 (第2/3页)

手里开始集中。”

    “越是王朝末期,乡绅掌握的土地就越发多了起来,反观朝廷的土地,百姓的土地,在不断的减少,因此形成巨大的隐患。”

    朱元璋听到这里,认同的点头。

    同时对大孙的表现也有些诧异,这几乎是从农业之初开始讲述了,足以说明大孙在这方面,自然是研读了不少的史书。

    一般人,可没这么深入的了解。

    “大孙的意思,咱清楚,便就是说大明往后,这个问题也会逐渐的出现。”

    “其实这些,咱怎么就不知道呢,可是却没有更好的办法。”

    “从最初的井田制,到隋唐前的均田制,大孙既然了解过,也自然明白,这等现象,完全是大势所趋,难以阻挡。”

    朱元璋感叹的说道。

    在大明建立最初的时候,在如何分配土地这方面,朱元璋也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

    同时也征召了许多读书人,一同出谋划策。

    为此推陈出新,煞费苦心,将土地管理和基层管理创新结合起来,推行了“赋役黄册”,“鱼鳞册”和里甲制度。

    对于这些制度,其实朱元璋是不满意的,但也是没得办法的办法。

    他也知道其中的隐患,长久以往,地主和官吏相互勾结下,同样会出现很大问题。

    “其实,倒也不是没有办法。只是现在来说,算为时过早了一点,得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遍地开花的时候,才能推行下去。”

    听到大孙的话,朱元璋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问道:“大孙说说,当是如何。”

    朱英回道:“很多百姓之所以卖掉自家的田地,完全是因为造了饥荒,像是那种强行霸占土地的,并不是多数。”

    “那些乡绅们,也不是什么恶人,多是些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只是闹了饥荒,百姓活不下去,卖儿卖女卖田,这就促使了乡绅们的规模,越发壮大。”

    “等到后面开始丰收了,这些乡绅们的田产产出,便就是数倍,数十倍的增长。”

    “江南的那些豪强们,不就是这么慢慢过来的嘛。”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这跟他家里的情况,是多么的相像。

    本来朱元璋的父母,也算是有些良田,完全可以达到自给自足。

    同样是闹了饥荒,所以朱元璋出生后,就只能给地主放牛。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

    “大孙觉得应该如何应对,关于土地不断被乡绅们吞并的问题。”朱元璋思索一番后,问道。

    朱英回道:“其实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恢复土地国有,天下土地,禁止买卖,皆由大明所掌。”

    “这般一来,乡绅们的土地,自然就不可能再次增多,也难以隐瞒。所以孙儿才说,必须要等番薯等作物,在大明普及开来后,才能如此。”

    “均田制不可取,所以孙儿便想到一种新的土地分配方式,即是分田到户。”

    “将土地进行划分,所有权归于官府,分配到户的土地,则只拥有经营权,不得进行买卖。”

    “按照土地的等级划分,定下分等次的赋税,包田者多产归自己,少产须填补。若是遇上天灾,则可以免除相应赋税。”

    “如此一来,但凡勤劳者,必定能逐渐的富裕起来,在接近温饱问题后,也可以供养子孙读书识字。”

    朱英讲述的这些,其实就是后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个制度,在老爷子统治期间,当解决大多数百姓的温饱问题后,是完全可以复刻到如今的大明的。

    朱英的这一段话,如同给朱元璋开了天窗,视线都变得清晰起来。

    越是琢磨,便越是觉得可行性极强。

    最为重要的是,和眼下团结乡绅地主不同,这个方法,团结的是百姓本身,又完整的避开了均田制的弊端。

    是完全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

    最主要的是,从根子上,彻底的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不过正如大孙所说,这个方法现在还不太适合,会容易引起大多数地主阶级的不满。

    即使是朱元璋,也很难承受得住。

    在此前,其实就地主阶级而言,朱元璋已经是妥协过一次了,那便是洪武十八年发生的郭桓桉。

    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