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迷茫的朱棣

    第367章:迷茫的朱棣 (第2/3页)

大明重要的粮食产地,对于整个北方的影响,非常重大。

    其中粮食储备,运输,肯定只能是大明朝廷这边的人来安排,没有可能交到任何人的手上。

    像是朱棣这等,在行军打仗,地方治理上都有功劳功绩的藩王,多数是要海外封国。

    现在这个难题,直接给朱棣踢了回去。

    也就是说,想要去辽东,就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将军,专门从事打仗之事,不可能去触碰到粮食这块的管辖。

    听到这个话,朱棣迟疑了,面色变得阴晴不定。

    良久,才牙齿一咬,回道:“儿臣愿意镇守辽东。”

    朱元璋和朱英再次对视一眼,稍稍有些放下心来。

    这是因为朱棣的迟疑。

    若是朱棣没哟半分迟疑,那肯定就暗藏不轨之心。

    说明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既然四叔已经想好,那侄儿也就明白了,不过伐倭之战,还是需要四叔先行前往,打开局面。”

    “辽东之事,非是一两年就能处置的,待倭国平稳,届时便再请四叔镇守辽东。”

    朱英开口道。

    其实在朱英的心中,将朱棣安置在海外,是最优选。

    可现在的情况是,在老爷子这边,心里头十分纠结,显然老爷子更看好朱棣镇守辽东。

    这份是源自于父子间的信任。

    朱英也可强行要求,老爷子当然会同意,可这亦是会让老爷子心里头含带愧疚。

    老爷子多次提及朱棣,其实这个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

    在众多皇子,除了太子外,老爷子最为看重的,就是朱棣了。

    这一点,朱英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

    对于朱棣的忌惮,多是来源于后世永乐大帝的风采名声,放在如今这个情况,从任何方面来讲,都没有翻盘的可能。

    这样都能翻盘,那只能说明他朱棣是老天眷顾,注定的帝王。

    虽答应了朱棣前往辽东,但在安排上,朱英还是留了一手。

    辽东伐倭并行。

    等伐倭搞定后,辽东那边的划分归属,也基本上差不多了,再把朱棣空降过去,就没那般容易触及兵权。

    且作为重点的东北黑土,暗中的多番布局,肯定会提前定下。

    届时朱棣老老实实干个将军,自然没有问题。

    若是萌生反意,那就不好意思了。

    便就了解一下什么叫四面楚歌,八面埋伏。

    朱棣算是满意的离开了。

    朱棣走后,朱元璋问道;“大孙就不要以老四之能力,即便是迟些时候,也可掌控辽东吗。”

    “届时兵强马壮,不愁粮食。若强行割据一方,所耗极大。”

    朱英笑着回道:“孙儿提前一年布局,效仿当年之高丽,明上暗下,亦如京师之锦衣卫,若这般都能输了,哪还有什么好赢的。”

    《仙木奇缘》

    “再者说了,孙儿相信四叔,并非是那般人,无论是燕王妃,世子,孙儿都是见过。”

    “炽弟为人温和,平善。”

    “待四叔年老后,便就请来京师,安心过好晚年。”

    朱英自信比朱棣活得更久。

    只要自己还在,朱棣就不可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而这段话,也就是说当朱棣年纪大了,提不动刀,骑不了马的时候,就卸去将军衔,到京师稳定生活。

    三个儿子中。

    朱高炽肯定不会继续待在辽东,这句世子的意思也很明显。

    至于朱高煦,朱高燧。

    那都是嫡次子了,只能是个没有藩地的郡王。

    这两人比起朱棣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足为虑。

    对于这样的安排,朱元璋还算是满意的。

    即减少了割据地方的后顾之忧,也妥善的安排了自家人的关系。

    这也是在朱元璋心中最想看到的局面。

    “早些歇息吧,明日清晨,便是去拜祭你父亲,奶奶了。”

    朱元璋轻叹一声道。

    听到父亲和奶奶,朱英面色也沉重起来,重重点头。

    ......

    燕王府中。

    徐仪华翘首以盼,终于盼得朱棣归来。

    一些宫廷的膳食,分给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包括下人们,也能得些饭食品尝。

    而后朱棣便就与徐仪华一同进了里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