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大秦的科举考试

    第四十五章 大秦的科举考试 (第2/3页)

解,其中很大一部分,也都是各自学派的中心思想。

    嬴政看了好几份,感觉都有一些千篇一律。

    法家说,大秦要法治。

    至于到底如何法治,自然就是和当年的大秦一样,实施非常严苛的秦法来约束所有人。

    一旦犯下小的过错,要么就是成为苦力,要么就是死。

    然而,这并不是嬴政想要的。

    仙师有言,乱世用重典。

    大秦当初是处在一个战争时期,唯有变法强国,才能够一王天下。

    而商鞅的变法其实就是强军。

    所有的一切法度都是为了大秦的大军之强大,耕战、耕战,无战事的时候是农夫,有了战事便是将士。

    这让大秦拥有足够的粮食基础,也有了足够多的士兵,更有着一言堂的朝政。

    上下一心。

    这在当时乃是无敌的。

    可是如今大秦一统中原,没了战事,严苛的律法只会让那六国之民心有抵抗。

    就算是大秦人,也会慢慢地受不了严苛的秦法。

    大秦的确需要秦法来约束万民,但不是官逼民反。

    嬴政一直记着楚风说的每一句话,如今,在他书房的书架上,摆着一卷一卷的竹简。

    上面记载着的都是他在仙境之中所见所闻。

    “这些学子,可为进士。”

    嬴政并没有让朝臣去批阅这些学子的卷子,他想要亲自挑选人才。

    这在大秦,算得上是知遇之恩。

    随着嬴政的一声令下。

    在咸阳宫外,那些在驿馆等候的学子们,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成绩。

    经过了仙师的指点,还有崇祯皇帝的一些讲解。

    嬴政得知大明的科举有着状元、榜眼、探花三人,算是这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然而,仙师却说,科举考试的本身是在挑选官员,而不是挑选所为的状元。

    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是考题答得好,而是官做的好。

    能够让为官一方而造福一方。

    这一点,也被嬴政牢记心中。

    所以大秦的科举考试,就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考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