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完整的系统

    一 完整的系统 (第2/3页)

下子落入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学的推导中去呢?

    对戏剧艺术进行审美的把握,与社会学的把握和思想史的把握毕竟有着重大的区别。元杂剧中当然包括着不少可供社会学家和思想史家细细分析的内容,但是,它首先属于审美领域。并不是关汉卿他们借着杂剧的形式,在分头苦苦地研究着社会上的赋税问题、婚配问题、娼妓问题、司法问题,而另一些剧作家则没有选准课题。不,这是一种强加给古代艺术家的误解。他们乃是一个多侧面的感应群体,各自倾吐着自己的心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魂魄,在审美领域留下了交响乐般的丰美和声。

    一个伟大的民族经过千百年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终于在十三世纪掌握了一种能够充分展现主客观关系的感性形式

    ,这就是元杂剧这个庞大的艺术系统之所以产生的美学根源。

    十三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已越过了它灿烂的高峰。宋代虽然把封建的思想文化推到了空前精细的地步,但国计民生的江河日下,也发展到完全无力对付金元侵略者南下的程度。二帝被俘,朝廷南渡,抗金失败,奸佞掌权,西湖歌舞,负帝蹈海……这些事,组合在一起,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深深的失望和惆怅。至高至尊的封建朝廷和封建理念,被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的游牧民族踏得支离破碎,整个民族产生了由汉代以来最深的郁闷。南北朝时代的纷乱,安史之乱以后的黯淡,都不能与之相比。

    杜甫描写离乱的苍凉笔触,刘禹锡咏史的深切诗句,都已不能充分地排解十三世纪中华民族的心理郁闷。辛弃疾、陆游的慷慨言词尚在耳侧,然而,“沙场秋点兵”的,已是蒙古铁骑,“但悲不见九州同”,已成为一种长久而苦涩的叹息。而那位紧蹙愁眉的女诗人的精雅吟唱,则更是显得太微弱了。

    总之,过于严峻的客观生活,不仅仅向少数先进的斗士,而是向整个中华民族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向封建时代广大人士习惯了的理想、追求、观念、秩序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换言之,十三世纪,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主观目的性与客观现实的普遍分裂。以往种种足以流行、传世的艺术形态,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