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小结

    七 小结 (第2/3页)

也不多出什么。

    但是,这座艺术巨筑又不是封闭的。既然它是那样灵敏、那样完整地感应着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因此,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发展,在它的一种戏剧形式走向凋谢之后,又会伸发出另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永远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开拓性。元剧的黄金时代,一向是后代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艺术基地。后代戏剧家们在把握生活的深度上还会作出新的努力,在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上还会作出新的贡献,但元剧在其黄金时代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的艺术建树,却作为一种永久性文化成果赐惠于后代,甚至变成了中国戏剧文化的固有传统。这种传统,又与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相对应,构成了延绵数代的审美心理嗜好。例如,无论是明、清还是近代,当人们要以戏剧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时候,大多包含着鲜明的是非、强烈的激情,大多乐意运用大胆的想象、奇瑰的构思,大多指向着圆满的结局、情感的满足。在艺术格局上,他们也总是习惯于追求浪漫、抒情、松逸、自由,富于民间气息,既适合市民口味,又不失书卷神韵。不管戏剧家平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也不管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处于一种什么境况之中,只要他们一进入戏剧创作和戏剧欣赏过程,就十分自然地适应这种美学格调,十分主动地以这种方式来推动自己的审美心理。这一切,都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之于元剧的开凿之功。

    正由于元剧是一个成熟了的戏剧家群体对黑暗现实自然感应的产物,因此他们大多不是依据某种戏剧法则进行创作的艺术匠人。这是一种赤诚的吐露,这是一种猛烈的争抗,这是一种激情的迸发。基本的艺术矩范,他们会作一些研讨;过细的技巧规则,他们无心关注。或许,别林斯基所说的创作行为的法则,也能大致说明元代戏剧家群体的创作情况吧:“创作是无目的而又有目的,不自觉而又自觉,不依存而又依存,这便是创作行为的法则”。他还说,艺术家们往往因为遵从不自觉的感觉和朴素的本能,而构成天才本性的全部力量,给整个文艺领域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倾向。元代戏剧家们也有这种情况,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他们在整体精神魂魄上成了社会和时代的合适代言人,文化的素养、艺术的实践,使他们又有能力运用富有魅力的戏剧语汇来发言,因此,戏剧创作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活动,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都从他们的笔端自然流出。当后代的理论家们进行细致剖析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清晰的思想层次和精到的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