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丹心写村志——记《东掌村志》的诞生

    赤子丹心写村志——记《东掌村志》的诞生 (第2/3页)

码编成淇县的“名村志”。

    王老师对此深表赞同,提出了分三步走,第一步由他和王之珩以及黄强、张胜旗、王淑勤等为我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图资料。第二步我先列一个提纲,按照条目串起来一个资料汇编,然后看哪些条目缺内容,到村里搜集。第三步,凡需要搜集资料,村里全力配合,开会也好,调集人马也好,全都不是问题。并且说了,村里有一位在深圳的老板王杰提供财力支撑。

    这么一通安排部署,我当然心里有底了。在编纂《淇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之余,我就开始广泛搜集资料。除了王东安老师和王之珩等提供的大量资料,我通过《淇县志》,按照东掌村所在的人文地理环境,将县志中跟东掌有关联的内容全部扒出来,逐字逐句打印,列入资料汇编。我以为这些还不够,按照提纲,农村生活用具、农村风俗、东掌村烧石灰等方面,又从网络上搜索符合豫北山区农村的一些资料,还从几本名村志中寻找相同点的资料,逐一与王老师进行印证、讨论,决定取舍。

    特别是东掌村农历六月六山羊节、七月初七乞巧节、七月十五耕牛节和对鞭节,艰辛的找水打井,传统的荆条编织,辉煌的矿石开采,联产承包时分地分树等等发生在东掌村的许多事件及生活情节,王老师能回忆起来的就给我详细讲解,搞不清楚的就多方打电话让相关人员回忆。然后由我整理成文,也搁进资料汇编。

    我记得提纲的各个条目之下全部有了内容的时候,字数达到了七八万字,这还不包括东掌村数量可观的文征、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王东安老师和王之珩根据东掌村的自然环境和民间传说,命名了“东掌八景”,并专程带上我,逐个考察了八景现场。还在三四月份,我在撰写《东掌村赋》的过程中,由村支书王五喜亲自陪同,详细了解了东掌村的许多掌故,又经过王老师现场讲解,这下彻底清晰了。回到老促会,我就对东掌八景逐一写了一首七言古诗,配上王之珩纂写的简介,相得益彰。

    时间一晃就到了9月份,县政协通知,鉴于黄洞乡规划了一个南水北调大型储水库,该乡大部分村落将被淹没,县委、县政府启动《淇县南太行传统村落志》第一卷编纂工作,并且到黄洞乡政府召开了编纂人员第一次会议。这项工作由张相超主袭负责,刘文献副主袭具体抓,王东安老师是总顾问。先期编纂黄洞村、鱼泉村、温坡村、石老公村、东掌村、西掌村等6个村的合订本,东掌村部分自然由我纂写了。要求三个月出书。

    其他几位老师一时间大为紧张,这么短的时间就要出书,大家都以为是天方夜谭。当然东掌部分咱是胸有成竹了,无非是压缩内容,压缩再压缩,就可以交稿了。

    《淇县南太行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推进会,刘主袭每周召开一次,地点都在黄洞乡政府,刘主袭到党校学习期间,王德明、郑传枪两位副主袭先后组织召开推进会。东掌村参加会议的有我和王五喜,几乎没有任何压力。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东掌村的岳飞寨、花寨、将军墓、消灾井到底是怎么来的,不能单凭传说写进志书,这对于志书很不严肃,也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王老师提出由我下点功夫进行考证,必须弄个水落石出。

    考据历史对我来说是个全新课题,怎么下手呢?还别说,写《贩夫全神录》的时候,对于历代商业、历代巨商、历代商埠有过详细考证,对于东掌村这四个景点的历史脉络的考据也就有了头绪。

    关于岳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