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篇 灵宝峡景区

    第四十八篇 灵宝峡景区 (第2/3页)

冬暖夏凉,惊险刺激,他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在洞穴里探索了一番继续在河床里行走,突然他看见了崖壁上的一排排小洞,这些小洞或大或小,十分奇特,取名叫福禄寿嗣洞,灵宝峡在古时是一处商旅要道,过往商旅为祈福和保佑自己生意兴隆,家庭美满,每当路过此处就向这些石洞中扔小石头以此求得庇佑,久而久之,这种习俗便被流传了下来,而这些小石洞则象征着福禄寿嗣,不管是求财,求子,求平安,只要捡上一小石子扔进其中的任意一洞,便可随其心愿。

    在福禄寿嗣洞观望了片刻之后他看见了千眼鹊窝,千眼鹊窝大的如房,小的如斗,密密麻麻,宛如蜂窝。

    有关灵宝峡蜂洞成因,多数人说是水成,也有人说是风成,还有一种说法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时,为他们搭桥的喜鹊曾在此逗留而筑窝。

    接下来他看到的景点是灵宝天玺,灵宝天玺位于河水中央,从侧面看去像一块玉玺,据传,灵宝天尊曾经在此修道,并长期居住于此,得到升天时,灵宝天尊特意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宝印遗留于此,护佑一方平安。

    此石有一神奇功能,每到河水的汛期,无论水量多大,此石都会逼迫河水分成两流,防止水势漫延,上面刻有

    “逼水宝珠”四个大字。灵宝天玺的河对面是大佛洞,大佛洞里供奉着释迦牟尼,传说有一日,天上众神讨论灵宝峡之美,释迦牟尼得知后,也想前来探究一番,他便去找灵宝天尊,希望灵宝天尊能给自己留一块休憩之地,让自己居住一两天亲自感受灵宝峡的美景,灵宝天尊碍于情面,只好答应,释迦牟尼来居住之后,十分喜爱此地的美景,久久不愿离去,灵宝天尊为其开辟的石窟变为佛窟。

    后来,当地村民据此传说,集资在此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供佛教的信徒祈求平安富贵。

    沿着小路向山顶进发,他看到小路对面的崖面异常笔直和齐整,这面山崖被称为鉴史宝镜,据传唐太宗的大臣魏征以直谏著称,唐太宗赐了魏征一面宝镜,让他时刻告诫和警示自己,这块笔直又光滑的岩壁就是当初魏征丢失的那面镜子。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紧贴着鉴史宝镜的是龟兔悟道,抬头望去有一个略为突出的岩块,仿佛一只抬着头,望着远处天空的兔子,兔子的后方还有一个岩块,状若乌龟,乌龟一动不动趴在那儿好像在聆听着峡谷的流水,登上望景台他看到的是牧羊石,据传长孙皇后幼年时曾在此地放牧,忽有一日,突遇暴雨和山洪,因惊吓过度而昏倒,恰逢路过此处的三位菩萨得以相救,后因药王医治而得以痊愈,等到她成为皇后之后告之唐太宗,唐太宗命大将尉迟敬德前去察证,得以发现此石,后命人在此处修建了三位菩萨庙和药王洞。

    顺着河水一直往里走,他看到了崖壁上刻有

    “灵宝峡”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是民国27年,由当时的陇县县长张丰胄在灵宝峡崖壁上题写的,走过独木桥,在灵宝峡的崖壁上有多处书法作品,其中有当地人许砚清先生提的一首诗为

    “千仞绝壁,云尘舞处落;万眼燕窝,鸟瞰满峡涛。”另一位是黄仁毅先生提的作品为

    “静坐崇山,观峡景,慨尘古事育新人。”在刻有

    “灵宝峡”三个字上面的崖壁是十三功臣像,由于长期遭受风雨的侵蚀,形成了凹凸不平、层次不齐的石洞,远远望去,犹如一张张神态各异的面孔,有的好像在沉思,有的好像在微笑,还有的好像双目注视着远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