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掏空的大清金融

    第147章 掏空的大清金融 (第2/3页)

行,实际都是中外合资银行,而且还是外资占股为主。”

    陈宗玉这番话,完全揭示了当前大清国,非常现实而残酷的经济面纱,宛如一块遮羞布抖落在地。

    那就是说,中国从辛丑条约开始,已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大清的封建朝廷是在为洋人们服务,打工。

    后世历史学家认为:此时的清末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状态,算是客气的。

    以陈天华看来,那是给自己脸上再贴块遮羞布,实际基本沦为殖民地国家。

    想想看,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经济命脉,都被外国政府和财团所控制,试问如何去发展民族经济,民族产业?

    在这个时代里,要想发展民族工商业,是需要有同时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是原料的来源以及产品的销售地。

    另一方面是地理、交通方面的优势。

    最主要是政府主导的政策扶持,以及大量的建设和流动资金。

    无论是什么制度下的国家,是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还是君主立宪下的资本主义,或者是专制君主的封建国家。

    它们要想发展国家经济,重工业、轻工业、商业等其他什么东西,都不能违背市场规律。

    市场规律的最大体现,就是金钱,一切经济活动中的真金白银。

    清政府由于没钱,国库空虚,专制君主制度实际上对国家治理是完全失控的,国家计划经济几乎为零,剩下的只有资本的自由主义经济,任其自流。

    而在资本经济模式里,要想发展工业,就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有钱你可以办很多事,没钱一切休提。

    既然丧失了国家资本,那就必须加强民族资本,不能让外国政府和财团对华夏民族赶尽杀绝,奴役我们。

    首先,金融机构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银行,民资占主导的商业银行。

    目前国内通过正式注册的各类金融机构,数百家之多,青一色都是老式的钱庄、银号等,这和现代银行并不是一回事。

    但如果能把这些钱庄,银号联合起来,成立联合银行,与外国银行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