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非孝子不忠臣

    第七十八章 非孝子不忠臣 (第2/3页)

律隆旭之后,踏上了西去的路程。

    同一时刻,辽国集结的十万大军也已经到位。契丹实行的“斡鲁朵”军制非常高效,契丹人扔下锄头,牵过马,拿起马刀就是一名骑兵,这也是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优势。

    大宋淳化四年,十一月中旬,

    汴京城里寒风凛冽,皇城端拱殿,今日的早朝上气氛有些压抑。辽国大军异动的消息,昨夜已经快马加鞭的传到了京城,皇帝赵光义昨夜紧急召集了几位重臣前来宫内,商量御敌之策。

    今天早朝,皇帝赵光义对于将领的任用,有了一些纠结,因为就在刚刚早朝开始之时,皇帝刚刚公布了辽军异动的情报,枢密副使王钦若便出列开口道:“启禀官家,臣有本要奏。辽军在幽州府集结,若要犯我大宋,必经之路是保州,臣奏请官家撤回保州缘边都部署杨延昭,另择将领驻守保州。”

    “王爱卿此言何意?为何要撤换杨延昭?”

    “回禀官家,请恕微臣小人之心。杨延昭曾久居辽地近二十年,又娶了辽国公主为妻,身份十分敏感。此时辽国犯我大宋,杨延昭又驻守保州重地,若是他万一有什么不臣之心,保州以南可是一马平川啊。”王钦若满脸担忧的说道。

    赵光义闻言也是陷入了沉思,皱眉不语。一旁的参知政事张齐贤看不下去了,他出列躬身一拜开口说道:“官家,此事万万不可啊,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不但影响军心士气,还会寒了忠臣义士们的心呐!杨家一门忠烈,杨延昭屈身辽地二十年,仍不忘旧国,历尽艰险归国,其忠义堪比汉之苏武。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撤换他啊。况且,杨延昭久居辽地,熟悉辽军的作战习惯,知己知彼,更有利于对付辽军。”

    王钦若冷哼一声,开口说道: “杨延昭归国只不过是想念母亲的缘故,杨家是一门忠烈,但又怎么能说明他肯为国捐躯呢,若他有他父亲杨业这般刚烈之气,又岂会被俘后隐姓埋名苟活下来?  我们岂能把江山社稷的安危压在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