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意难平

    第三十九章 意难平 (第2/3页)

要命,早知道就不该逞能。和王猛对答真的要万分小心,一不留神就会掉进他设下的圈套。

    “这首诗是要传世的,我哪作得出来。”沐弘悄悄观察着王猛,“作者名叫陶渊明,是晋国人。丞相有没有听说过此人?”

    “从未听闻。”王猛一口否认。

    沐弘有些失望。王猛的神色不像假装,他的否认说明两个情况:

    一.陶渊明也许出生得有点晚,还没开始写诗呢。他现在或许正在当小官,也可能已经回家种田了,但在这个交通不发达且没有网络的时代,一个农民的作品很难传播开来。

    二.王猛不是穿越者。陶渊明活着的时候是个低调的隐士,越往后世,他的名气就越响。但凡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他。王猛满腹诗书,他若是穿越过来的,绝对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

    “这个……陶渊明是晋国的诗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种田,写了很多诗文。”

    “这首诗着实惊艳,虽与曹子建风格不同,已堪比肩。沐君还知道他的其他诗文吗?”

    “哦……他有一篇《桃花源记》也是极好的。”沐弘背了一遍。

    王猛听他念完,望着远处,回味良久,叹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老百姓非要躲到深山里才能过上太平日子吗?”

    沐弘说:“深山里没有战火,没有压迫,也没有苛捐杂税。”

    “桃花源就是百姓的理想国吗?”王猛目光炯炯,“不,我们的大秦帝国才是现实中的理想国,桃花源里有的,我们都要有,除此以外,我们还拥有英明的君主和强大的军队,来保护国家不受侵略。”

    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回响在长安街头的歌声,是臣民对统治者的赞美和肯定。从长安到洛阳的旅途中,沐弘也看到了一派祥和的太平气象。

    “不仅是中原大地,将来我们要把整个天下都变成桃花源,法度严明,官吏清廉,百姓安乐,天下太平,永无刀兵之灾。”王猛激动地诉说他的理想,“沐君,你愿意一起来实现这个愿景吗?”

    “微臣愿意。”沐弘听得热血上涌,承诺道:“微臣定当为国效力。”

    虽然他知道这个理想不会实现,十年后,中原大地将再度被战火覆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眼前这个中年人描绘的蓝图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让他不由自主想要追随。

    苻坚胸怀宽广,仁慈大度,他扫平中原,从没有屠城滥杀,也不杀戮投降的敌国贵族,只要效忠就把他们养着,还给官做。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是及其罕见的。相比起他的丰功伟绩,私底下玩一个小男孩算得了什么?有谁会把这当回事呢?

    王猛精明强干,清廉刚毅,文能治国安邦,武能攻城略地,辅佐秦王占领半壁江山,把国内治理得井井有条。这样的贤臣也是及其罕见的。相比起他的突出贡献,暗地里陷害一名敌国投诚将领,又算得了什么?有谁会在意呢?

    沐弘深感惆怅,如果一开始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