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求一个孙山
第二十五章:求一个孙山 (第1/3页)
夜深,打更声出现,主考官刘俨家中灯火依旧未熄。
刘俨坐在书房,有些愁眉苦脸的看着一封来信。
这是他的族亲,也是家中照拂他的长辈寄来的求情信,希望他能让族中再多一个解元,甚至状元。
类似亲朋好友,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拜帖已经堆成了山,最让他头疼的就是这些真的亲人。
这也是为何在批改试卷时,他这位主考官不见踪迹的原因。
只是有些事躲是躲不过去的。
“老爷,门外兵部尚书王文、户部侍郎陈循求见!”
“狗鼻子真灵啊!我刚回家,就能找过来!”刘俨心烦意乱。
从乡试主考官确定是自己开始,这两位本可以享受子孙荫荫的朝中大佬,已经明里暗里找过自己数次。
明朝规定,父辈做官的,子嗣可以降四品任用,无需通过科举考试。
也就是说王文这位兵部尚书,正二品大员,他的儿子王伦天生就是正六品的官员,这个.asxs.比一甲进士也不差了。
至于说王文跟陈循为什么非要儿子参加科举,跟普通人,甚至是那些寒门子来竞争进士的身份,那就跟明朝后期逐渐成熟的科举制度有关了。
开国之后,朱元璋惩治贪官污吏,大肆清洗勋贵悍将,蓝玉案、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哪一次不是杀的人头滚滚?
为了快速补充官员,当时朱元璋的办法是办一所大学,也就是国子监,快速的让入学者熟悉做官,以此来补充朝中官吏。
当时国子监的监生大部分都是朝臣之子,也就是明朝贵族为主。
可时间一长,朝局稳定之后,国子监这一国家兴办最高学府就失去了他的作用,被科举制度而取代。
甚至到了朱祁镇的正统朝,已经逐渐形成了非进士不能入翰林,非翰林不能入阁的传统。
这也是为什么原本时空中的于谦代宗时期,被众重臣推出来,甚至掌握了新军。
但也只能做一个兵部尚书,连普通阁员也不是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